集体的力量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教室,黑板上"拔河比赛"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我望着自己细瘦的胳膊,突然想起昨天体育委员选拔队员时说的话:"拔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集体的力量。"那时我还不懂,直到绳子勒进掌心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赛当天,我们班的对手是全年级最强的三班。站在绳前,我看见对方队员个个身材高大,再看看身边的同学——小个子的小明、戴眼镜的学霸晓雨、甚至还有刚转学来的插班生林默。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悄悄往后退了半步。这时班长突然握住我的手:"别担心,我们有秘密武器。"他指的不是某个人的力量,而是地上用粉笔画的三条线——前脚掌要踩的基准线、身体倾斜的角度标记、还有每个人手掌的摆放位置。
随着裁判哨响,绳子瞬间绷紧如弓。我按照训练时的要领将右脚抵住前面同学的脚跟,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紧紧锁住绳索。刚开始的三十秒,我们被对方拽得节节败退,脚跟几乎要越过底线。就在这时,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我们班的班歌:"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会有时......"奇怪的是,当三十个声音汇成一股暖流时,我的手臂突然充满力量,绳子竟然开始缓缓向我们这边移动。
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僵持阶段。我的手心渗出汗水,绳子开始打滑,肩膀像脱臼般疼痛。透过眼角的余光,我看见站在最前面的体育委员脸涨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平时文静的晓雨紧闭着双眼,嘴里还在默念着什么;就连最瘦弱的小明,也把绳子死死压在肩上,膝盖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突然,林默大喊一声:"一、二、拉!"我们三十个人仿佛被施了魔法,身体同时向后倾倒,绳子上的红线终于越过了决胜线。
当欢呼声震耳欲聋时,我发现每个人的手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红痕,却没有一个人喊疼。班长笑着说:"知道为什么我们能赢吗?因为三班靠的是十根手指的力量,而我们靠的是三十颗心的跳动。"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记忆深处的许多片段:运动会上同学们轮流背着脚受伤的小丽跑完接力赛,校庆活动时全班熬夜制作的展板获得特等奖,甚至是平时早读课上,大家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汇聚成的知识海洋。
夕阳西下时,我们把拔河绳挂在教室后的墙上。绳子上深浅不一的勒痕,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指纹,却又在共同的拉扯中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我突然明白,集体的力量从来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像经纬线编织成布那样,将每个独立的个体联结成坚不可摧的整体。就像水滴汇入江海才能掀起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