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是黄山

初二作文 作者:蚊子W

若说中国的风景是一幅流淌的画卷,黄山定是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像江南水乡那般婉约柔媚,也不似西北戈壁那般壮阔苍凉,而是将奇、险、秀、幽揉进云雾里,藏在山石间,让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都忍不住感叹一句“天下第一奇山”的名不虚传。

我初见黄山,是在一个初秋的清晨。车刚驶进黄山脚下的汤口镇,空气中便飘来淡淡的松针清香,混着湿润的水汽,一下子洗去了旅途的疲惫。抬头望去,远处的山峦被一层薄纱似的雾霭笼罩,只露出隐隐约约的轮廓,像极了古画里未完工的草稿,留白处满是想象。沿着蜿蜒的石阶往上走,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偶尔能看见缝隙里冒出几株倔强的小草,带着点毛茸茸的绿,给沉稳的山石添了几分生气。

没走多久,便遇见了黄山的“迎客松”。这棵生长在悬崖边的松树,已有八百多岁的树龄,它的枝干向游客伸出,像一位苍老却热情的主人,正拱手迎接远方的客人。树皮粗糙得像老人的手掌,裂开深深的纹路,可枝叶却依旧苍翠,每一根松针都透着韧劲。听导游说,黄山的松树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中,没有土壤,没有充足的水分,可它们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根扎进坚硬的石头里,在风雨中站成了永恒的风景。我望着迎客松,忽然觉得,它不仅是一棵松树,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不屈。

继续往上攀登,云雾渐渐浓了起来。原本清晰可见的山峰,转眼间就被云雾包裹,只留下一点点模糊的影子,仿佛仙境一般。走在山间的栈道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身边是翻滚的云雾,微风一吹,云雾便顺着山谷流淌,时而像轻纱拂过脸颊,时而像潮水漫过脚背,凉丝丝的,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抓,可一抬手,云雾又从指缝间溜走了。远处的“飞来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块看似凭空落在山峰上的巨石,重达三千多吨,底部与山峰的接触面积却只有小小的一点,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掉下去,可它却在黄山之巅矗立了千万年,任风吹雨打,依旧稳稳当当。我站在飞来石下,抬头仰望,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才能将一块巨石雕琢成如此奇绝的模样?

到了中午,太阳终于穿透了云层,洒下温暖的光芒。云雾渐渐散去,黄山的真面目终于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只见连绵的山峰拔地而起,有的像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巨人昂首挺立,有的像骆驼漫步山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让人惊叹的是“黄山四绝”中的“奇松”与“怪石”,它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图。你看那“梦笔生花”,一块细长的石柱顶端,竟生长着一棵小小的松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支笔尖蘸满墨汁的毛笔,正准备在蓝天这张巨大的宣纸上挥毫泼墨;还有那“猴子观海”,一块形似猴子的巨石蹲在山顶,双手抱膝,凝视着远方的云海,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模样憨态可掬,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

傍晚时分,我登上了黄山的第二高峰——光明顶。此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一片金红。远处的云海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边,波光粼粼,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山风吹过,云海翻涌,金色的浪花此起彼伏,偶尔有几座山峰露出海面,像一座座小小的岛屿,在云海中飘荡。站在光明顶,俯瞰着脚下的云海,感受着山风的吹拂,我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无比渺小,仿佛融入了这壮丽的风景中,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身边的游客们都在忙着拍照,想把这美丽的景色定格下来,可我却觉得,相机根本无法捕捉到黄山的美——它的美,是需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的。

夜幕降临,我住在了山上的宾馆里。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松涛阵阵,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心里格外平静。回想起白天的所见所闻,黄山的每一处风景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了一段难忘的记忆。它有奇山的雄伟,有秀水的灵动,有云雾的缥缈,有松石的坚韧,更有那份独属于中国山水的诗意与韵味。

第二天清晨,我在鸟鸣声中醒来,推开窗户,看见远处的山峰上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下山的路上,我忍不住频频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黄山,心里满是不舍。我知道,这次黄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国山水的壮美,更让我读懂了黄山背后的故事——那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热爱。

有人说,黄山是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每一抹都带着诗意。我想,这句话说得真好。它不像其他风景那样张扬,而是用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吸引着每一个向往它的人。如果你还没有去过黄山,不妨找个时间,去看看那奇绝的山石,去摸摸那坚韧的松树,去感受那缥缈的云雾,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的美深深打动,从此在心里,留下一幅属于黄山的、永恒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