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马》有感

初三作文 作者:墨染流年

老舍先生的《二马》像一面精巧的棱镜,将二十世纪初中英文化的碰撞折射出斑斓而深刻的光芒。这部创作于1929年的小说,以老马和小马父子在英国伦敦的经商与生活为主线,表面讲述的是两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遭遇,实则是对两种文明体系下人性、价值观与生存方式的深度叩问。当我合上书页,那些跨越百年的文化隔阂与人性共鸣依然在心中激荡。

老马是传统中国的典型缩影。他带着"天子脚下"的优越感漂洋过海,却将封建遗老的做派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工业革命的故乡。他迷信"君子远庖厨",连自己动手做个三明治都要皱眉头;他习惯用"县太爷审案"的姿态处理商业纠纷;他甚至试图用《论语》里的道理说服英国房东遵守中国式的邻里关系。这种文化上的"傲慢与偏见"并非源于恶意,而是长期闭关锁国形成的认知闭环。老舍以幽默而不失温情的笔触,刻画出一个在异质文明中无所适从却又固执己见的老人形象——他的可笑里藏着可悲,他的顽固中透着悲凉。

相比之下,儿子小马代表着文化交融的可能性。这个在西方教育下成长的年轻人,既保留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根脉,又能以开放心态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他不像父亲那样将文化差异视为高下之争,而是在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当老马因循守旧几乎断送生意时,是小马用现代商业思维力挽狂澜;当英国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造成困扰时,是小马以行动证明个体价值超越种族标签。这个形象预示着文化对话的希望——真正的文明交流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同时理解他者。

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发生在文化夹缝中的瞬间。记得老马生病时,英国邻居悄悄放在门口的鸡汤;记得小马与英国姑娘温情的交往中,两种语言碰撞出的诗意火花;更记得当父子俩站在泰晤士河边,望着同样流淌的河水,突然理解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无论东方西方,人们对尊严的渴望、对真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文化差异或许会造成误解,但人性的底层逻辑永远相通。

重读《二马》,忽然惊觉老舍先生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这出文化寓言,竟如此精准地预言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困境与可能。在当今世界,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之时,《二马》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自我封闭的纯粹性,而在于交流互鉴中的创造性转化。老马的固步自封与小马的开放包容,恰如文明对话的两极——前者终将被时代淘汰,后者才能开辟新境。

合上书本,伦敦街头的石板路仿佛仍在眼前延伸,两个中国身影在其间踽踽独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比较孰优孰劣,而在于每个灵魂如何在差异中保持自尊,在对话中学会理解。这或许就是《二马》历久弥新的魅力——它不仅是老舍的杰作,更是献给所有在文化夹缝中寻找人性之光者的精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