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时间这东西,向来是不声不响的。它从指缝里溜走,在钟表的滴答声中消逝,人们往往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力量。它像一把无情的锉刀,锉平了高山,锉尽了沧海;又像一位耐心的雕刻师,在人的额上刻下皱纹,在心上刻下记忆。
时间的力量首先体现在它对万物的消解上。记得幼时随父亲去乡下老宅,见那青砖黛瓦的院落已显出颓势。墙角生了青苔,木门上的红漆剥落,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也显出几分枯槁。父亲抚摸着斑驳的墙壁,说这宅子已有百年历史。当时不解,何以坚固的砖石也会败落?如今想来,正是时间作祟。它不疾不徐地啃噬着一切,任你是铜墙铁壁,终究要化作尘土。古人云"高堂明镜悲白发",便是对时间消解力的恐惧。这力量无声无息,却能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变得脆弱。
然而时间又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它孕育文明,塑造人格。太史公遭受宫刑之辱,却在时间的沉淀中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正是时间的积累,让他将屈辱转化为不朽。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少年时的莽撞,经过时间的打磨,会变成中年的沉稳;青年时的理想,经过时间的发酵,会化为成熟的智慧。时间像一条河流,冲刷掉我们的棱角,却留下了最本质的东西。
时间最奇妙的力量在于它能改变价值的判断。昔日楚人卞和献玉,先被刖足,后得赏识。同样一块玉,何以前后评价悬殊?盖因时间检验了真伪。王安石变法时,人人喊打;千载之下,方知其为远见。当下被诋毁的,未必不是真理;此刻被追捧的,未必不是虚妄。时间如同筛子,筛去浮华,留下真金。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穷尽一生著述,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学术风气。他在《日知录》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经过时间的洗礼,愈发显得光芒万丈。
时间对记忆的塑造尤为神奇。它像一位高明的编辑,删减痛苦,保留美好。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记得的是百草园的蟋蟀、三味书屋的先生,而那些困顿与饥饿却被时间冲淡了。这不是遗忘,而是一种选择性的铭记。人的记忆经过时间的发酵,往往变得更加醇厚。那些曾经让我们痛不欲生的事情,多年后回忆起来,竟也能付之一笑。时间教会我们包容,教会我们与过去和解。
时间的力量看似温柔,实则无可抗拒。它能让沧海变成桑田,能让婴儿变成老者,能让热血变成智慧。面对这样的力量,与其抗拒,不如学会与之共处。古人"惜时如金",今人"活在当下",都是对时间的敬畏。时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是:生命有限,但可以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万物易逝,但精神可以长存。在这不可逆的流逝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刻,让时间成为朋友而非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