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征路,赓续抗战魂

高一作文 作者:赛博暴君

二零二五年的深秋,晨雾中的灯光亮起。“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的开始,学校的学子们也踏上了“重走西征路,寻坊关桥堡”的征途。

遥远的征途,一眼望不到头,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关桥堡的残垣,弹孔与苔藓交织的斑驳的墙面,无声的诉说着这80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战争。重走这条路,不仅是用脚步丈量历,更是以心灵触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如今,1400多名学子排成成龙所走的路,正是曾经晋察冀根据地的“生命线”。一九三八年,八路军依托这条险峻的山道,将粮食,弹药送往敌后,也将希望传递给沦陷区。关桥堡作为咽喉要塞,曾经上演着“以石为盾,以血为矛”的阻击战——民兵队长王铁柱甩30余人死守隘口,用土炮轰退日军三次冲锋,最终全员殉国。今日抚摸关桥堡墙上焦黑的弹痕,仍能听见当年“人在桥在。”的怒吼。

三十六公里离我们而言很远,但达不到红军长征的十分之一,走在先辈们曾走过的路上, 每一步中都藏着曾经的艰辛与苦难。当今社会正好,这三十六公里大多时间都是在干净平坦的柏油马路上行走,使我们轻松很多。而曾经,谁又记得,这条路,是一条泥泞难走的土路?下过雨的天对步行而言实在不是太过友好,稍不注意,就能获得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而这些,于我们而言要命的烦恼,那时甚至连事都算不上。

站在关桥堡的瞭望台上眺望,山风呼啸如军号。一九西二年冬,日军在此制造“关桥惨案”。烧毁民房十七间,却未能摧残地下党的电台。如今,堡内陈列着一盏锈蚀的马灯,正是当年女报务员林雪薇彻夜传递情报的见证。他的日记残页写到“灯油尽时,天地破晓。”这盏灯,至今照亮着后来者的路。

最后的时候,很多人都出现了。腿痛,脚痛,腰痛的现象,但没有一个人松口说放弃。有学着走的,有跳着走的,有扶着腰走的,他们都努力着,坚持着。信阳将他们的影子拉的很长,仿佛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关桥堡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那些信仰铸就的丰碑,依然树立在民族记忆的制高点。

重走西征路,我们拾起的不只是历史的碎片,更是照亮前进道路的火种,一个民族的魂,永远在行走中生生不息。

(这个是我们上完行走的思政课之后,老师让写的征文,底稿没丢,所以就这样发上来了,另外,好久不见。

小说等等我,好久没更了,我把前面的给忘了,我尽力温一温,等到我把底稿打好的时候,希望不要和前面的脱节。

文笔真的不好,给朋友看过,朋友说我太注重那种文邹邹的感觉了,小说是快餐,应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文邹邹的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如果他非要看文邹邹的,文学名著写的都很好,没必要在小说里面去看半吊子的。

我觉得他说的挺对的,所以我应该改一下文风,等我磨一磨磨好了之后发给你们品鉴。

加油!人生的路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不少的挫折坎坷,我们需要做的是面对他,克服它,战胜他!我们会有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加油!

此次重走西征路,让我觉得,真的没什么克服不了的,先辈们的精神摆在那儿,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当代青年,应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学习抗战精神,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返回列表

上一篇:秋天的校园

下一篇:雾锁钟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