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为祥林嫂,就成为她的英雄
碎银几两的生活是贪心的枷锁,却不是祥林嫂的手铐,无人权的生活可以束缚向往自由的人翱翔,但不会摧毁祥林嫂从一而终的韧劲。所以,杀死祥林嫂的究竟是什么?是鲁镇男女老少鄙视的目光;是丈夫与儿子鹤架西游的苦楚;是千人踏,万人跨都洗不掉的“礼教原罪”;更是被封建礼教所荼毒的社会。而祥林嫂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产物罢了,若这只是属于祥林嫂一人的悲剧或不足为奇,就像麻绳专挑细处段,一根细绳很难引起关注。但如果她只是万千产物之一,是一个具象化的缩影呢?我们是否会如同探照灯一般,重新审视这个不公的社会,这个罪恶的人间?
祥林嫂是上帝窥探罪恶的双眸,鲁镇的男男女女便是最好的罪证,而随口的只言片语竟也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行凶者。《祝福》中的“我”是高阶知识分子,是最有可能救赎祥林嫂的人,但因为“我”对不公的沉默与逃避致使压倒了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满心欢喜度春节,迎团圆,忘了佛教前的虔诚也终洗刷不掉身上的罪恶;忘了衣衫褴褛的她与此时走向生命的永恒;更忘了此后行路身绑十字架,沉重而无法挣脱。
我们都不想成为祥林嫂,或祝福中的“我”。可我们却在无意识中,如同水滴般,于潜移默化中浇筑了一个又一个祥林嫂。校园霸凌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不公的另一个面孔,我们发现霸凌中的受害者与祥林嫂具有相同特点——安分守己,小心翼翼,于是他们活成了现实版的祥林嫂。或许你想说我不是施暴者,或许你想说此事与你无关,但真是如此吗?或许你一个无心另类的眼神,一句随口的“玩笑话”,都将会导致你成为“行凶者”。鲁迅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当你看到施暴者的种种恶行后,你是选择勇敢站出来成为平行世界祝福中的英雄,还是选择成为“我”抑或路人呢?选择前者是大多数人的理想结果,但未必存在,而无法存在的空想与后者毫无区别。而若你成为那后两类人,又是否能够在某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毫无负担的踏实睡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正义而战。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选择沉默,我们不能因为无力而选择逃避,让我们为正义而战,成为社会中的英雄,成为祥林嫂故事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