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看人性异化的悲剧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如同一面锋利的镜子,映照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因叔叔于勒的经济状况变化而对其态度发生戏剧性转变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亲情与金钱的简单叙事,实则深刻揭示了金钱至上价值观如何侵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纽带。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于勒这个"神奇"的人物展开。他最初被描述为"全家的恐怖",一个挥霍无度的浪荡子,被家人视为耻辱而送往美洲。然而,当他从美洲寄来信件,声称自己发了财并承诺补偿家人时,于勒的形象瞬间转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成为全家经济希望的象征。这种态度的骤变暴露了菲利普夫妇将人际关系简化为经济价值的功利主义思维——一个人价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的钱包厚度。
当菲利普一家在船上意外发现于勒沦为衣衫褴褛的牡蛎贩子时,他们立即从期待转为恐惧,从亲人变为陌生人。菲利普夫人那句"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道出了金钱异化下人性的残酷真相。更令人心寒的是,他们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改变返程路线以避免与于勒相认。这种刻意的疏离不是出于厌恶,而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精明计算,将血缘亲情置于金钱利益之下。
莫泊桑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矛盾心理。他们既渴望于勒的财富改善家庭处境,又害怕于勒的贫穷拖累自己;既对金钱充满渴望,又不得不维持体面的中产阶级形象。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他们既无法真正致富,又不甘于贫困,最终只能在金钱的迷宫中迷失自我。
小说中约瑟夫这个孩子形象的设置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父母决定避开于勒时,约瑟夫却给了他小费并内心呼喊"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细节展现了未被金钱完全腐蚀的纯真心灵,与成人世界的世故形成鲜明对比。约瑟夫的反应暗示了人性本善的可能性,同时也反衬出成人世界因金钱而异化的悲哀。
金钱本应是改善生活的工具,而非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尺。莫泊桑通过《我的叔叔于勒》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应忘记守护那些金钱永远无法买到的珍贵情感——亲情、友情与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