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

高一作文 作者:既往不咎

山河藏墨处,岁月织华章

一、巷陌烟火里的时光褶皱

青石板路在晨雾里洇开一片潮湿的墨色,李阿婆的藤椅还斜倚在巷口那棵老樟树下,椅背上搭着半旧的蓝布衫,袖口还留着昨夜缝补时未剪尽的线头。巷子里的豆浆铺子已经飘出了第一缕热气,铜壶在煤炉上咕嘟作响,老板娘用竹勺舀起一勺滚烫的豆浆,瓷碗与勺子碰撞的脆响,惊醒了墙头上打盹的老猫。

这样的清晨,在江南的老巷里重复了无数个春秋。墙根下的青苔沿着砖缝肆意生长,把时光酿成了墨绿色的酒,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都藏着故事。三号院的木门上,还贴着去年春节的春联,红纸已经褪色成浅粉,“平安”二字的边角被风吹得卷曲,却依然倔强地守着门扉。院里的石榴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栽下的,树干上还留着孩子们爬上爬下的刻痕,如今枝繁叶茂,每年夏天都会缀满红灯笼似的果实。

傍晚时分,巷子里飘起了饭菜的香气。张家的糖醋排骨、李家的红烧肉、王家的西红柿炒蛋,各种味道在空气中交织,构成了最质朴的人间烟火。孩子们背着书包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书包上的卡通挂件叮当作响,与远处传来的卖糖粥的吆喝声相映成趣。阿公们搬出小桌子在巷口下棋,楚河汉界间的厮杀声,伴随着蒲扇扇出的凉风,消散在渐渐暗下来的暮色里。

老巷的夜晚是安静的,只有路灯在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偶尔有晚归的人走过,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像一首温柔的夜曲。李阿婆会把藤椅搬回屋里,临走前对着老樟树喃喃自语,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道别。巷子里的每一盏灯,每一扇窗,都装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些细碎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流淌,织成了老巷独有的肌理。

二、山川湖海间的文明密码

站在黄山的莲花峰上,云海在脚下翻涌,仿佛一片白色的海洋,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极了神话中的蓬莱仙岛。黄山的石头是有灵性的,“飞来石”孤悬在悬崖边,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宝石,千百年来,静静地俯瞰着世间的沧桑变迁。“迎客松”的枝干遒劲有力,像一位热情的主人,伸出手臂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它的根系深深扎在岩石缝里,汲取着有限的养分,却依然顽强地生长了八百多年。

黄山不仅有奇松怪石,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在岩壁上题诗作画,把对黄山的热爱刻进了山石里。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写下了详实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研究黄山的地质地貌和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弘仁和尚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他笔下的黄山,笔墨简练,意境清幽,开创了“新安画派”的先河。

从黄山下来,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就来到了千岛湖。千岛湖是一个人工湖,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修建新安江水电站,人们淹没了两座古城,造就了这颗“江南明珠”。湖中有一千多个岛屿,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梅峰岛是千岛湖的制高点,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到三百多个岛屿,它们像一颗颗绿宝石散落在湖面上,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千岛湖的水下,沉睡着两座千年古城——贺城和狮城。2012 年,潜水爱好者在水下发现了狮城的遗迹,古城的城墙、街道、房屋都保存完好,仿佛是一座被时光冻结的城市。考古学家们对古城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古城的繁荣与沧桑。如今,千岛湖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还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

离开千岛湖,向北行驶,就来到了杭州西湖。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湖中有苏堤、白堤、杨公堤等堤坝,把西湖分成了五个部分。西湖的景色四季各异,春天,苏堤春晓,桃花盛开,柳树依依;夏天,曲院风荷,荷叶田田,荷花映日;秋天,平湖秋月,皓月当空,波光粼粼;冬天,断桥残雪,白雪皑皑,宛如仙境。

西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断桥、雷峰塔都与这个传说有关。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间,后来因为火灾倒塌,2002 年,雷峰塔重建完成,新的雷峰塔气势恢宏,成为了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苏轼、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在杭州为官诗。

三、笔墨纸砚中的文化基因

在安徽泾县的宣纸厂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着一项古老的技艺——宣纸制作。宣纸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料、蒸煮、浸泡、捶打、抄纸、晒纸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选料是制作宣纸的第一步,工人们要从当地的青檀树中挑选出最好的树皮,这些树皮需要经过三年的自然风化,才能去除杂质,变得柔软有韧性。

蒸煮环节,工人们把选好的树皮放进特制的蒸锅中,加入碱水进行蒸煮,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十几个小时,直到树皮变得软烂。然后,把蒸煮好的树皮放进水池中浸泡,让它们充分吸收水分,再用锤子进行捶打,把树皮捶打成纤维状。抄纸是制作宣纸最关键的一步,工人们站在抄纸槽前,手里拿着竹帘,小心翼翼地把纸浆抄起来,然后把竹帘上的纸浆倒扣在木板上,经过反复的抄制,一张宣纸的雏形就形成了。

晒纸环节,工人们把抄好的宣纸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让它们在阳光下自然晾晒。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确保宣纸的质量。宣纸的特点是洁白如雪、薄如蝉翼、韧性十足,用宣纸创作的书画作品,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易褪色。宣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宣纸齐名的,还有浙江湖州的湖笔。湖笔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湖笔已经成为了中国毛笔的代表。湖笔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选料、水盆、结头、装套、择笔、刻字等十几道工序。选料是制作湖笔的关键,工人们要从山羊、野兔等动物身上挑选出最好的毛发,这些毛发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只有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的毛发才能用来制作湖笔。

水盆工序是制作湖笔最复杂的一步,工人们坐在水盆前,把选好的毛发放在水中进行梳理,去除杂质和杂毛,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搭配,制成笔坯。结头工序,工人们用丝线把笔坯绑在笔杆上,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确保笔坯与笔杆紧密结合。装套工序,工人们给笔杆装上笔帽,使湖笔看起来更加美观。择笔工序,工人们用剪刀对笔锋进行修剪,使笔锋更加整齐、锐利。刻字工序,工人们在笔杆上刻上书法作品或印章,使湖笔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用湖笔在宣纸上写字,再配上徽墨和端砚,就构成了中国传统书画的“文房四宝”。徽墨产于安徽徽州,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炼烟、和料、成型、晾干、描金等多道工序。徽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香味浓郁、不易褪色,用徽墨创作的书画作品,能够长久保存。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它的石质细腻、温润如玉,被誉为“群砚之首”。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工匠们根据石头的天然纹理和形状进行设计和雕刻,使端砚成为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四、传统手艺里的匠心传承

在苏州的平江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苏绣作坊,作坊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陈慧的苏绣艺人。陈慧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苏绣,如今已经从事苏绣行业三十多年了。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它以针法细腻、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而闻名于世。苏绣的针法有很多种,包括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等,每一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效果。

陈慧正在绣一幅《百鸟朝凤》,她的手指在绣布上灵活地穿梭,彩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变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鸟。绣小鸟的羽毛时,她使用了套针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以使羽毛的层次感更加丰富;绣凤凰的尾巴时,她使用了长短针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以使尾巴的线条更加流畅。为了使绣品的色彩更加鲜艳,陈慧还会自己调配丝线,她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混合在一起,经过反复的调试,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返回列表

上一篇:藤椅

下一篇:文化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