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初三作文 作者:墨染流年

月色如水,静静地泻在荷塘上。这荷塘,原不过是城郊一处野水,却因了朱自清先生的妙笔,成了中国文人心中一方净土。每每读《荷塘月色》,总觉那月下的荷塘并非实景,而是文人精神的一处避难所。

荷塘四围,向来是少人行的。杨柳依依,虽不甚粗壮,却也婆娑有致。树影投在塘面,被月光揉碎成无数银片,随波浮动。这浮动的光影,恰似文人心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思绪,看似杂乱,实则自有章法。塘中的荷叶,田田地铺开,有的高出水面,有的浮于水面,在月光下呈现出或浓或淡的绿色。荷花不多,三五朵白花,点缀其间,倒显得格外清雅。花瓣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像是美人腮边的泪珠,又像是上天洒落的星子。

朱先生夜游荷塘,大抵也是为着逃避什么。那"颇不宁静"的心绪,大约是每个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现实的重压,俗务的纠缠,使得心灵不得舒展。于是寻一处静地,暂且逃离。荷塘月色之妙,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非完全现实、又非完全幻想的空间。在这里,文人可以暂时卸下社会角色的重负,回归本真的自我。

月光下的荷塘,呈现出一派朦胧之美。这朦胧,不是模糊,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遮掩。它遮掩了荷塘的瑕疵,也遮掩了观者内心的伤痕。那些在白日里清晰可见的烦恼与焦虑,在月色下都变得柔和起来。荷叶与荷花的轮廓不再分明,它们融合在一片银光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整体的和谐,正是文人内心渴望的境界。

荷塘中的游鱼,偶尔搅动水面,打破月光的平静。这打破并非破坏,而是一种生机的显现。文人心中亦常有这样的"游鱼"——那些突兀的念头、不羁的想象,它们时而平静,时而翻腾,却使心灵免于僵化。朱先生笔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荷塘,正因有了这些微妙的变化,才显得生动而真实。

月色下的荷塘,也是一个时间的容器。它既不属于白日的喧嚣,也不属于深夜的死寂,而是存在于一个模糊的、过渡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里,过去与未来都暂时隐退,只有当下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文人在此刻得以喘息,得以思考,得以重新整理自己的灵魂。

走出荷塘,月光依旧皎洁。但文人的心境,或许已悄然改变。那荷塘月色给予的,不是永恒的解脱,而是一时的慰藉。它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间,总还有一方净土,可以安放我们疲惫的灵魂。而这方净土,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守护。

荷塘月色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映照出了文人乃至每个人心中那份对宁静的渴望。在这渴望中,我们看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既向往超脱,又无法真正逃离;既追求纯净,又不得不面对污浊。而荷塘月色,就是这矛盾中的片刻和谐,是心灵的一次小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