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37
那个深夜视频通话后的日子,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无形却坚实的底色。生活的外在并无太大变化——林晚照依旧在格子间里与文案搏斗,苏念依然在实验室与数据纠缠,陈烁和沈雨薇也各自在技术与艺术的领域里深耕。但某些东西,确实不同了。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与“遥相守望的支撑”,正式过渡到了“恋人”的频道。这个过程并非轰轰烈烈,反而异常平实,甚至带着点两个理科生(至少思维方式上林晚照觉得自己被同化了一半)试图定义并优化一段亲密关系的笨拙。
交流变得更加直接。林晚照不再需要独自消化加班到深夜的烦躁,他会直接给苏念发消息:“项目方案又被毙了,烦躁。” 苏念的回复可能是在几个小时后,伴随着一张实验仪器的照片:“刚结束一轮失败尝试,同频烦躁。” 然后可能会跟一句:“建议摄入糖分,或进行十分钟有氧运动,促进多巴胺分泌。”
他们开始尝试一些更“常规”的恋人互动。比如,约定每周固定一个晚上视频,不讨论工作,只是聊聊各自看的闲书,或者吐槽生活中遇到的奇葩人奇葩事。第一次尝试时,两人对着屏幕都有些不知所措,沉默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还长。林晚照搜肠刮肚地想找话题,苏念则习惯性地开始分析这种“线上交流沉默”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最后两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气氛反而松弛了。
“好像……不太会谈恋爱。”林晚照挠头自嘲。
“任何陌生系统都需要学习和适应过程。”苏念一本正经地回应,“我们可以设定阶段性目标,比如本周目标:视频通话自然时长超过二十分钟。”
林晚照失笑:“苏老师,你这是把恋爱当项目做了?”
“效率更高。”苏念推了推眼镜,眼里却闪过一丝狡黠。
他们也开始了跨越城市的“物资支援”。苏念所在城市的某个老字号糕点很有名,她会寄一盒给林晚照,附上一张便签:“据传口感软糯,甜度适中,符合你对碳水化合物的偏好。附:营养成分表。” 林晚照则会把他偶然淘到的、一本绝版的科幻小说寄给苏念,留言:“据说作者构想的宇宙法则与你研究的领域有微妙关联。附:我个人认为写得不如你讲的有趣。”
陈烁和沈雨薇是第一批知道他们“关系升级”的人。陈烁在群里发了整整一屏的“红包雨”,配文:“份子钱提前收了!我就知道!你俩这墨迹劲儿急死我了!” 沈雨薇则发来一连串的祝福表情包,最后小心翼翼地问:“所以……以后我是该叫晚照‘姐夫’,还是叫念念‘嫂子’?” 惹得林晚照和苏念同时发了个敲打的表情。
当然,摩擦与不适应也同样存在。一次,林晚照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情绪低落,在视频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苏念敏锐地察觉到了,但她没有像普通恋人那样温言软语地安慰,而是直接指出:“你的非语言信号显示情绪值低于基准线。是工作问题,还是其他原因?需要我提供分析支持吗?”
林晚照当时正心烦,闻言有些没好气:“不是所有情绪都需要分析出个一二三!我就不能单纯的心情不好吗?”
苏念愣了一下,似乎意识到自己的方式不妥,沉默片刻,才生硬地转换了话题。那次不欢而散后,是林晚照先道的歉,而苏念则反思了自己“过于依赖理性工具处理情感问题”的倾向。
他们在磕磕绊绊中学习如何以恋人的身份相处。学习在对方需要时,是该提供理性的解决方案,还是仅仅给予一个安静的拥抱(哪怕是隔着屏幕的眼神);学习如何平衡独立空间与亲密联结;学习将对方的烦恼,真正当作自己的责任来分担。
几个月后的一个周末,苏念来林晚照的城市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林晚照去酒店接她。两人没有去什么浪漫的餐厅,只是像大学时那样,在他熟悉的街道上散步。秋意已深,路边的梧桐树叶落了大半。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林晚照很自然地伸出手,牵住了苏念的手。她的手指依旧微凉,但这一次,她没有丝毫迟疑,轻轻回握住了他。
没有心跳加速,没有面红耳赤,只有一种温暖而妥帖的踏实感,从交握的掌心缓缓传递开来。仿佛这个动作,已经在脑海里预习了千百遍,直到此刻,才终于落到了实处。
“好像,”林晚照看着前方变换的指示灯,轻声说,“比想象中简单。”
“嗯,”苏念应道,目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系统运行稳定,参数适配良好。”
绿灯亮起,他们随着人流走过斑马线。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融入这座庞大城市夜晚的万家灯火之中。
他们的爱情,没有戏剧性的开场,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萌芽于青涩的共鸣,成长于岁月的陪伴,确认于深夜的脆弱。它不完美,带着各自性格的棱角和生活的磨砺,甚至需要像解方程一样去学习和磨合。但正是这份建立在深刻理解与共同经历基础上的、去除浮华的真实,让它拥有了抵御时间与距离的坚韧力量。前路依然漫长,挑战不会停止,但此刻,牵着手,走在平凡的街道上,他们都知道,无论未来通往何方,身边这个人,将是自己最坚定、也最安心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