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破晓与长明
破晓与长明:时代之问与青年之答
当晨曦初现于东方地平线,我们称之为“破晓”;当文明之火穿越千年而不息,我们称之为“长明”。这看似相悖的时间意象——瞬间的绽放与永恒的持守,恰如我们时代最深层的辩证:在变革浪潮席卷一切时,何者当破?何者当守?这不仅是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哲学之问,更是关乎民族命运与文明未来的实践之问。
破晓之美,在于对长夜的决绝告别。回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对旧范式的勇敢扬弃。从文艺复兴将人从神权桎梏中解放,到启蒙运动以理性之光驱散蒙昧迷雾;从“五四”先贤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到改革开放开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些光辉的“破晓时刻”,无不是以批判的锋芒劈开前路,为新思想的生长开辟空间。正如哲人所言:“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没有对陈旧框架的突破,文明便将陷入停滞的泥潭,在自我重复中耗尽生机。
然而,破晓若失去长明的映照,便可能沦为永恒的黑暗。变革并非与过往的彻底决裂,而是在时间深处寻找航标。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而不坠,恰在于深知“守正”之于“创新”的平衡艺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早已道出此中智慧。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绝非简单的复古主义,而是在承继中实现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从“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仁者爱人”的伦理准则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些文明基因如同地下深流的活水,滋养着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中复苏、在挫折中奋起。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与持守,改革便如无锚之舟,终将被时代的惊涛骇浪所吞噬。
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头,我辈青年肩负着特殊的文明使命:既要做勇敢的“破晓者”,亦需做智慧的“守夜人”。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双鉴往知来的慧眼,能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辨别何为值得坚守的永恒价值,何为亟需革新的积弊沉疴。
真正的“破”,需破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禁锢人类思想的无形之墙。当僵化的思维模式试图束缚创新的翅膀,当不公的体制机制阻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狭隘的偏见割裂人类命运的共通性——此刻便需青年展现“破”的勇气与智慧。如同鲁迅先生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辈当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无人区踏出新径,为时代开辟新的可能性。
真正的“守”,则守那些历经沧桑而价值愈显的文明基石。我们要守护对真理与正义的永恒追求,让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仍在心中回响;守护“仁爱孝悌”的伦理温度,让孟子“四端之心”的论述继续照亮人伦日常;守护“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让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启示;守护“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让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成为全球治理的准则。这些文明深处的精神密码,是我们应对变局的定海神针,是穿越历史周期的永恒之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与守正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守正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为创新指引方向;创新不是盲目突破,而是让守正获得时代生命力。当年王阳明创“心学”,正是融汇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性继承;今日中国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新。这种“返本开新”的智慧,要求青年既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又向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敞开胸怀。
时代交付我辈的,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刻着“破”的锋芒,用以劈开前路的荆棘;一面铸着“守”的厚重,用以守护文明的薪火。当无数青年在科技前沿勇闯“无人区”,那是“破”的壮丽;当更多青年在田野乡间守护非遗文化,那是“守”的深沉。这两种姿态,共同勾勒出中国青年最完整的肖像。
让我们做这样的青年:既以“破晓”的锐气迎接每一天的太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又以“长明”的韧性传承文明的火种,善于继承、乐于守护。在破与守的辩证中,我们将参与塑造一个既有活力又有定力的未来中国——她既拥有日新其德的创新动能,又不失亘古常新的文明底蕴。
届时,人类文明的星河中,中华文明将不仅是一颗曾经璀璨的恒星,更是一颗持续燃烧、永远闪耀的太阳。而这永恒之光,正源于我辈青年心中那份对破晓的渴望与对长明的坚守——这是时代之问的回响,更是青年交给历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