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盐韵湿地与红色热土
黄海之滨的盐城,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1.7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海盐文化、红色记忆与湿地生态交织成独特的城市脉络。这座以盐为名的城市,自汉武帝元狩四年设盐渎县起,便因“煮海为盐”的技艺兴盛千年,东晋义熙七年更因“环城皆盐场”定名盐城,成为中国海盐文化的活化石。
海盐文化是盐城的文明根基。串场河曾串联起沿岸百座盐场,如今河畔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以盐晶般的建筑形态,再现“炼卤煎盐”的古盐民生活场景 。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等860多处遗存,以及头灶、便仓等源于盐场制度的地名,默默诉说着“串场百里皆盐场”的昔日繁华 。宋代范仲淹任西溪盐仓监时倡修的范公堤,至今仍见证着盐民与自然抗争的智慧 。
红色基因浸润着这座城市的灵魂。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使这里成为华中抗日的政治军事中心。“最后一把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的民谣,见证了军民鱼水深情 。如今,新四军纪念馆作为国内最系统的新四军抗战史展馆,与248处红色遗存共同构筑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版图,2023年更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参观 。
生态之美是盐城的当代名片。582千米海岸线孕育的黄海湿地,2019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 。这里是全球60%以上丹顶鹤的越冬地,更是极危物种勺嘴鹬90%种群的栖息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占据关键地位 。由火车站旧址改造的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以千件标本展现湿地生态的奥秘,与湿地博物园构成“一馆一园”的生态地标。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盐城以“北上海”之名融入发展浪潮。盐通高铁贯通后,盐城跻身上海1小时经济圈,307平方千米的上海农场成为长三角重要农产品基地 。新能源与汽车产业引领经济升级,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光伏产能全国第一,326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构成完整产业链。
从盐灶炊烟到风电风车,从抗战热土到生态新城,盐城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属于黄海之滨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