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25

六年级作文 作者:板神在这

作品提交后,日子仿佛又被按下了慢放键。等待结果的过程,比紧张的创作期更磨人心性。林晚照试图让自己重新投入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但心思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未知的结果。家里的情况依旧不明朗,父亲的调查似乎进入了漫长的拉锯阶段,母亲在电话里的语气尽量保持平静,但那份刻意维持的镇定反而更让人揪心。那笔奖金,对他而言,有了更实际的意义。

他没有再把自己封闭起来,但一种无形的压力始终萦绕在心头。和苏念的视频通话里,他有时会走神,盯着屏幕角落,不知在想些什么。苏念能感觉到他平静表面下的暗流,她没有过多追问,只是在他沉默时,会自然地切换话题,讲她实验室里新来的、总是打翻试剂瓶的学弟,或者分享一个她刚看到的、关于宇宙深处重复无线电信号的新闻。

“你说,那会不会是某个文明试图联系我们?”她问,语气里带着纯粹的好奇,仿佛在讨论一道有趣的物理题。

林晚照被这个问题从纷乱的思绪里拉出来,怔了一下,才说:“也许只是天体现象吧。”

“概率很大,”苏念点点头,“但保留亿万分之一的浪漫想象,也不违反科学精神。”

这种对话,像轻柔的风,偶尔能吹散他心头的些许阴霾。他意识到,苏念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为他保留着一个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口,提醒他生活不止眼前的困顿。

陈烁和沈雨薇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刷着存在感”。陈烁会突然在群里发一张他刚用3D打印机做出来的、歪歪扭扭的《心蚀》里某个AI元件的小模型照片,得意地宣称:“看!实体化了!虽然细节惨不忍睹!”沈雨薇则会把她根据分镜脚本延伸创作的几张概念图发出来,色彩瑰丽,充满未来主义的忧伤,附言:“闲着也是闲着,练练笔。”

这些零散的互动,像黑夜里偶尔亮起的、微弱的萤火,不足以照亮前路,却明确地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

初赛结果在一个周二下午公布。邮件弹出的那一刻,林晚照正在图书馆里心不在焉地翻着一本戏剧理论书。他点开邮件,目光迅速扫过前面程式化的语句,定格在最后一行——“……恭喜您的团队‘同舟’入围最终答辩环节。”

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随即剧烈地跳动起来。一股热流冲上头顶,他几乎要从座位上弹起来。他强迫自己冷静,深吸了几口气,才颤抖着手把邮件截图发到了群里。

短暂的寂静后,群里炸开了锅。

陈烁连发了十几个爆炸和礼花的表情:“牛逼!!!(破音)”

沈雨薇:“啊啊啊!太好了!答辩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苏念的回复稍晚了几分钟,言简意赅:“收到。下一步计划?”

狂喜过后,是更具体的压力和筹备。决赛答辩定在一周后,要求团队核心成员到场进行陈述和问答。这意味着,他们四人需要再次集结。

答辩前的那个周末,四个人齐聚C大附近林晚照提前订好的一间小会议室。气氛与暑假里那个轻松拼图的下午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严肃和紧张。他们反复演练着由林晚照主导的陈述,苏念负责补充逻辑框架和技术可行性,沈雨薇展示视觉设计,陈烁则用他特有的、带着点理工男直率的方式,解释他们构想中的技术实现思路。

演练过程磕磕绊绊。林晚照的陈述时而过于文艺,时而又因为紧张而卡壳;陈烁的解释有时过于技术化,让模拟评委(主要由其他三人轮流扮演)听得皱眉;沈雨薇的视觉展示很美,但如何与叙事核心更紧密地结合,还需要打磨;只有苏念的部分,始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像是整个项目中沉稳的锚。

“不行,这里感觉还是有点空,”又一次演练结束,林晚照揉着太阳穴,有些烦躁,“情感转折不够有力。”

“因为你的台词在这里试图用比喻代替情节,”苏念一针见血地指出,“需要更具体的行为或者细节来支撑这种转变。比如,主角发现那个老旧AI在反复观看一段早已被系统判定为无效数据的、关于日落的影像。”

林晚照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无关功利,只是纯粹的被美吸引……这比任何台词都有力!”

沈雨薇立刻在平板电脑上勾勒起来:“这个画面我可以加到补充材料里,一个破旧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像素粗糙的日落……”

陈烁摸着下巴:“从技术角度,这种‘无效数据’的保留,可以解释为早期AI内存管理的一个漏洞……”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再次迸发。他们围绕着苏念提出的那个具体细节,快速地完善、深化。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全力以赴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高三那个夏天,只是这一次,他们手中握着的,是更加成熟的思想武器。

答辩当天,会场里坐满了评委和各路参赛队伍。站在后台,林晚照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咚咚直响。他深吸一口气,看向身边的三个伙伴。苏念依旧是那副冷静自持的样子,只是微微抿着的嘴唇泄露了一丝紧张;沈雨薇不断检查着投影设备;陈烁则不停地做着扩胸运动,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别紧张,”苏念忽然低声对他说,声音平静,“就像我们演练时一样。记住那个‘日落’的细节。”

林晚照看向她,点了点头。

当主持人念到“同舟”团队的名字时,四人互相看了一眼,迈步走上了灯光聚焦的讲台。

返回列表

上一篇:鲸鱼变小

下一篇:念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