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自然流露

六年级作文 作者:云归处

手温

老街的尽头,有一家没有招牌的灯笼铺。

推开虚掩的木门,风铃轻响,仿佛触动了时光的开关。满室暖光流淌,竹篾的清香与宣纸的细腻气息扑面而来。李师傅就坐在光晕中央,苍老的手指正将一根竹篾弯成优美的弧线。墙上、梁下,挂满了各式灯笼:圆满如月的宫灯,精巧可爱的兔子灯,还有绘着梅兰竹菊的走马灯。这里不像店铺,更像一座微型的灯之博物馆。

十五岁那年,我第一次走进这里,是为买一盏应付学校手工课的灯笼。彼时我觉得这门手艺早已该被时代淘汰——电子灯笼声光炫酷,谁还需要这些竹纸之物?李师傅听完我的要求,头也不抬:“我这儿只卖做好的灯,不卖材料包。”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商榷的固执。

我正欲离开,却被墙上一盏鲤鱼灯吸引。通体鲜红,鳞片以金线勾勒,鱼尾舒展如真,眼珠竟是用琉璃点缀,在灯光下流转着灵动光彩。“这要做多久?”我忍不住问。“三天。”他答,“从破竹到描画,七十二道工序,一道也省不得。”

那个下午,我看着他工作。刀锋划过青竹,分成均匀的竹篾;手指翻飞,编织出灯笼的骨架;浆糊黏合,覆上素白宣纸;最后执笔蘸墨,勾勒花鸟虫鱼。整个过程如一场沉默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精准从容,蕴含着数十年光阴修炼出的韵律。

“现在谁还用手工做灯笼啊?”我不解。李师傅终于放下笔,目光透过老花镜看向我:“机器做的灯,千盏一律。手做的灯,”他轻抚刚完成的灯面,“有人的温度。”

后来,我成了灯笼铺的常客。看他如何将春风卷进竹篾,将夏夜揉入宣纸,将秋露调进颜料,将冬雪绘成图样。元宵节前是他最忙的时候,老街坊都会来订灯。王奶奶要给小孙女买莲花灯,说寓意好;茶馆老板要换盏新宫灯,挂在堂前迎客。每一盏灯都被小心取走,仿佛接走的不是器物,而是一份郑重的心意。

城市改造的步伐终究踏进了老街。拆迁通知贴上门楣时,李师傅只是沉默地扎着最后一盏灯。那是一只巨大的凤凰灯,羽翼华美,姿态昂扬。

最后一夜,老街坊们都来了。小小的铺子挤满了人,大家静静地看他为凤凰点上最后的眼睛。灯火亮起的刹那,整个屋子光华璀璨。

“以后去哪?”有人问。李师傅笑了笑:“回家带孙子喽。”语气轻松,眼底却有掩不住的落寞。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指着墙上的灯笼问:“爷爷,这些灯怎么办?”

老人环视满室灯火,像看着即将远行的孩子。“喜欢的,就带走吧。”他说,“让它们替我去看看新的世界。”

那晚,人们每人捧着一盏灯走进夜色。莲花灯、兔子灯、宫灯、鱼灯......星星点点的光晕在老街流动,像一条发光的河。我捧着那盏最初的鲤鱼灯,忽然明白了——他卖的不是灯笼,是一个个手温凝聚的光明;他守护的不是手艺,而是中国人对“仪式感”最后的情意结。

如今老街已成记忆,原址上建起了购物中心。但每年元宵,我总要点亮那盏鲤鱼灯。暖黄的光晕中,我仿佛又看见那双苍老的手在竹篾间翻飞,将一寸寸时光编织进灯骨,将一份份匠心描绘于纸面。

世界上最快的永远是时间,最慢的则是手艺温养的心。李师傅的手温通过竹篾与宣纸,温暖了我的整个青春,让我懂得:有些光,可以照亮黑夜;而有些光,足以照亮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