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自然流露一

六年级作文 作者:云归处

苔痕上的时光

老街最幽深的巷子里,藏着一家旧书店。木门上的红漆斑驳如蛇蜕,铜门环被磨得温润如玉。推门而入,风铃轻响,扑面而来的是旧纸与墨香混合的独特气息,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成了琥珀。

书店主人是个银发稀疏的老人,大家都叫他秦先生。他总坐在窗边的藤椅里,捧一本线装书,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店里的书堆得如山如峦,从地板直抵天花板,中医典籍挨着外国小说,武侠传奇倚着哲学论著,像极了一个个时空错乱的迷宫。

少年时的我,是为避雨偶然闯入这里的。那时我觉得这地方真是古怪——电子书已经普及,谁还会来买这些发黄脆弱的纸页?秦先生从书堆后抬起头,目光穿过镜片的上缘:“随便看,但不卖。”我更觉诧异,开店却不卖书,真是怪人。

然而那个雨天,我在一本泛黄的《山海经》插画本里迷失了。当雨停时,我已随着精卫鸟填了海,追着夸父跑过了半个神州。合上书页,竟有恍如隔世之感。秦先生递来一杯清茶:“喜欢的话,可以常来看。”

从此,每个周末我都泡在书店里。秦先生话不多,但若我提问,他总能从某个书架精准抽出一本书:“答案在这里。”在他的指引下,我触摸到了《诗经》里“蒹葭苍苍”的露水,听见了《史记》中项羽的垓下悲歌,随着徐霞客走遍了大好河山。

我发现来的多是老人。他们摩挲着书脊,像会见老友。有个老先生每次来都读《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处,总要摘下眼镜擦拭眼角。还有个奶奶专门看戏曲谱,手指在桌上轻敲板眼,哼着无人听懂的唱词。

直到那个秋天,拆迁的通知贴满了老街。现代化建设的推土机就要来了。我再去看时,秦先生正在给书打包。“这些书要去哪里?”我问。他笑了,皱纹如古籍的页码舒展开来:“各有归处。《诗经》去找中学语文老师,《史记》送给历史系的学生,《本草纲目》留给中医馆...”

最后一天,书店里挤满了人。都是常来的读者,每个人都在认真挑选——不是挑书,而是在挑即将分别的老友。没有讨价还价,只有轻声的交流:“这本《论语》您收着,我用不着了”“那套《鲁迅全集》留给大学生吧”。

当我接过秦先生递来的那套《古文观止》时,突然明白了这家书店的真正意义。它从来不是卖书的地方,而是一座精神的诺亚方舟,在洪流时代为文明守夜。秦先生是最后的掌灯人,为我们这些偶然闯入的年轻人,点亮了一盏叫做“文化”的灯。

拆迁前夜,我又去了一次。空荡荡的书店里,秦先生独自坐在夕阳余晖中。“都送走了?”我问。他点头:“种子都撒出去了,会发芽的。”

如今,老街变成了商业广场,玻璃幕墙闪闪发光。但我总能想起那家书店,想起书香裹挟的午后。有时在图书馆看到盖着“秦氏书斋”印章的书,都会会心一笑——原来种子真的在发芽。

世界上最慢的不是时针的行走,而是书香浸润心灵的速度。秦先生守护的从来不只是旧书,而是一条奔流千年的文化之河。当我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时,窗外正是霓虹闪烁。但我相信,一定有个少年,在某个角落翻开泛黄的书页,正随着庄周做起蝴蝶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