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21
八月的热浪席卷了整个城市,连偶尔吹过的风都带着灼人的气息。就在林晚照和苏念从科技竞赛城市返回后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打破了暑假后半程的宁静——苏念的姑姑一家,要从国外回来探亲,并且指名要见见她“那个很有灵气”的男朋友。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苏念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电话里,苏念的声音罕见地带着一丝紧绷:“我姑姑是搞金融数据分析的,姑父是材料学教授,他们……比较严谨。”
林晚照握着手机,感觉手心里瞬间沁出了一层薄汗。他想象中的“见家长”应该是更遥远的事情,至少不该如此猝不及防。他那个充满戏剧构想的脑子,立刻开始不受控制地编排各种可能的场景:严肃的学术拷问?对他“不稳定”专业的质疑?或者更糟,礼貌而冰冷的审视?
“你怕了?”苏念在电话那头问,语气试图保持平静,但尾音泄露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怕?”林晚照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里的慌乱,试图找回一点“林导演”的掌控感,“剧本有点突然而已。角色设定和背景资料发我一下?”
苏念被他这故作镇定的反应逗得轻笑了一声,紧张的气氛稍微缓和。她简单介绍了姑姑苏明玉和姑父赵启明的背景,末了补充一句:“他们给我带的礼物,是一套精装的《时间简史》和一本《博弈论入门》。”
林晚照:“……”
见面安排在一家格调雅致的江南菜馆。赴约前,林晚照站在衣柜前犹豫了足足半小时,最终放弃了他那些印着抽象图案的T恤,选择了一件最简单的白色 Polo 衫和卡其色长裤,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稳重可靠”。他甚至临时抱佛脚,用手机快速浏览了几个科普公众号,试图在脑子里塞进几个诸如“熵增定律”、“量子纠缠”之类的名词,尽管它们像浮萍一样毫无根基。
包厢门推开的那一刻,林晚照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滞涩了。苏明玉女士穿着剪裁利落的套装,妆容精致,眼神锐利,带着职场精英特有的干练气场。赵启明教授则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但看人时目光沉静,仿佛能穿透表象看到本质。苏念坐在他们旁边,穿着一条素雅的连衣裙,对他投来一个带着鼓励和些许歉意的眼神。
寒暄落座,气氛客气而疏离。果然,话题很快就被苏明玉引向了未来规划。
“小林是学戏剧影视文学的?”苏明玉微笑着,用公筷给林晚照夹了一块龙井虾仁,动作优雅,问题却直指核心,“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吧?将来是打算做编剧,还是有什么其他的职业构想?”
林晚照感觉后背有些发凉,他放下筷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卑不亢:“是的,阿姨。目前还在学习和探索阶段,编剧是方向之一,也可能涉及戏剧策划或评论。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核心是理解和表达人性,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价值。”
他避开了具体的收入和发展前景,选择从价值层面回应。
赵启明推了推眼镜,接话道:“理解和表达人性。很有趣的角度。我记得心理学有个‘大五人格模型’,戏剧创作也会参考这类理论框架吗?”
这个问题稍微偏离了纯粹的功利考量,触及了学科交叉领域。林晚照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他想起之前为了写剧本看过的一些资料,谨慎地回答:“会的,赵教授。虽然不像心理学那样追求量化精确,但经典的戏剧理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面关于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讨论,其实暗合了很多对人性的观察。现代的剧作家也会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让人物更立体。”
苏念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了一句:“晚照他们剧社上次排演的一个本子,就尝试用戏剧形式表现认知失调理论,虽然比较实验性。”
赵启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餐桌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林晚照感觉刚才那番对话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急智。他看着眼前精致的菜肴,却有些食不知味。就在这时,服务员端上来一道松鼠鳜鱼,造型别致。赵启明似乎对那炸得酥脆、浇汁漂亮的鱼很感兴趣,随口问了一句:“这刀工很讲究,不知道厨师是怎么把鱼肉切成这样又不散架的?”
这本来可能只是一句客套的感慨,但林晚照脑中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中时,为了理解一个关于“结构”和“形式”的剧本概念,他曾翻阅过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建筑榫卯结构和传统工艺的书籍,里面似乎提到过中餐刀工与力学平衡的关系。
他放下筷子,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勇气,接话道:“赵教授,我以前看过一点杂书,好像说这种花刀处理,不只是为了好看。每一刀切入的深度、角度,都影响着鱼肉在油炸过程中的受热和应力分布,最终才能形成这种形散神不散的状态。可能……有点类似某些复合材料的结构原理?”他这话说得有些忐忑,毕竟只是模糊的联想。
赵启明闻言,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带着点兴趣的笑容:“哦?你这个类比很有意思。确实,微观的结构决定宏观的性质,这在材料学和很多领域都是相通的。没想到你对这个也有留意。”
苏明玉也略带讶异地看了林晚照一眼,眼神里的审视似乎淡了一分。
这个话题意外地打开了局面。接下来的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林晚照不再试图去卖弄那些他并不牢固的科学知识,而是更多地倾听,在赵教授谈到新型材料时,他会从“这种材料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角度提出疑问;在苏明玉聊起市场数据分析的复杂性时,他会联想到戏剧中“多重叙事线索”的编织。他依然是个门外汉,但他尝试用自己的人文视角去理解和回应,展现出一种跨界的、试图沟通的诚意。
晚餐结束时,苏明玉和赵启明的态度已然温和了许多。告别时,苏明玉甚至对林晚照说:“小念说你心思比较活络,看来确实如此。保持这种开放的思维,挺好的。”
坐进回家的出租车,林晚照才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感觉像是刚结束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后背的衣衫都被汗微微浸湿了。
苏念看着他如释重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轻轻握住他的手:“表现很好,林导演。临场发挥,超出预期。”
“差点就没绷住,”林晚照回握住她,苦笑道,“感觉比答辩还紧张。”
“但我姑姑最后那句话,是认可。”苏念肯定地说,“她很少对人说‘保持开放的思维’。”
车子行驶在夜晚的城市高架上,两侧流光溢彩。林晚照看着窗外,忽然觉得,这次突如其来的“亲戚来访”,虽然过程煎熬,却像一次意外的压力测试。他不再仅仅是被苏念保护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的存在,而是第一次,真正地、独立地,踏入了她的部分现实世界,并且,勉强站稳了脚跟。这感觉,让他对那个曾经觉得有些遥远的未来,莫名地多了一点点真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