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修鞋匠
小区东头的巷口,有个修鞋摊,摊主是个姓王的老师傅。摊儿不大,一块蓝色的帆布遮阳棚,下面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桌上放着锤子、锥子、胶水,还有几排颜色各异的鞋钉。王师傅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摊,傍晚六点收摊,风雨无阻。我认识他,是因为一双被我穿坏的白色运动鞋。
那是去年秋天,我着急去学校,下楼时不小心踩进了水坑,鞋子的鞋底和鞋帮裂开了一道大口子。看着崭新的鞋子变成这样,我急得快哭了。妈妈说:“去巷口找王师傅修吧,他手艺好。”我半信半疑地拿着鞋子找到他,他正低头给一双皮鞋钉掌,花白的头发上沾着点线头。听说我要修鞋,他放下手里的活,接过鞋子仔细看了看:“别急,这鞋能修好,保证看不出来。”
王师傅修鞋时特别专注。他先拿出一块和鞋底颜色相近的橡胶,用剪刀剪出合适的形状,再用砂纸把鞋子裂开的地方打磨粗糙,接着涂上调好的胶水,小心翼翼地把橡胶片粘在裂口处,最后用小锤子轻轻敲打,让胶水粘得更牢。整个过程,他的眼睛一直盯着鞋子,眉头微微皱着,仿佛在完成一件重要的艺术品。等待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掉的黑色鞋油——那是几十年修鞋留下的痕迹。
“好了,你试试。”大概二十分钟后,王师傅把鞋子递给我。我接过一看,裂口处修得整整齐齐,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修补的痕迹。我问他多少钱,他摆摆手:“这点小活,不用给钱。”我执意要给,他才收下五块钱,还叮嘱我:“以后下雨天别穿这鞋,容易坏。”后来我才知道,王师傅修鞋从不漫天要价,遇到老人或学生,经常不收钱。有次邻居张奶奶的布鞋开了线,他不仅免费缝补,还帮张奶奶把鞋底磨平,说这样走路不硌脚。
今年夏天,巷口要改造,修鞋摊得搬走。消息传开后,好多居民都去跟王师傅道别。有位老爷爷特意拿着一双旧皮鞋来找他:“王师傅,麻烦你再帮我修修这鞋,我穿惯了,别的鞋都不舒服。”王师傅笑着答应,修完后还在鞋里垫了一块软鞋垫。搬走那天,王师傅把摊儿上的工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还把周围的垃圾都清理干净。他说:“在这里摆了二十年摊,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
后来我在另一条街上偶遇过王师傅,他的新摊儿比以前大了点,还多了一个修拉链的机器。看到我,他热情地打招呼:“小姑娘,鞋子要是坏了,还来找我啊。”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忽然明白,王师傅修的不只是鞋子,更是街坊邻里的方便与安心。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针一线地修补着生活里的小缺憾,也用真诚与善良,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他摊前那块褪色的“修鞋”招牌,虽然朴素,却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