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地

高三作文 作者:苦力怕的日常

于寻常色中见天地

晨光漫过窗棂时,我总爱盯着书桌上那只陶瓷杯发呆。杯身是不扎眼的米白色,杯口描着一圈浅蓝,像极了幼时在乡下外婆家见过的黎明——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际就晕开这样淡淡的蓝,混着田埂上青草的气息,把整个村子都裹在温柔里。后来才发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颜色开始的。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色彩,看似普通,却悄悄收纳着我们的记忆、情绪与对生活的热爱,于无声处勾勒出生活的肌理,让平凡的时光有了温度与质感。

颜色是记忆的容器,把散落的时光碎片妥帖安放。我对蓝色的偏爱,源于十岁那年的海边旅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汽车刚拐过最后一道山弯,一片铺天盖地的蓝就撞进眼里——不是水彩笔盒里那种规整的“海蓝”,而是带着无数层次的蓝:靠近岸边的地方,海水是清浅的蓝,能看见小鱼在沙粒间穿梭;往远处去,蓝渐渐变深,像一块被阳光晒得温热的丝绒;再到天际线,蓝又和天空的浅蓝融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那天的阳光格外好,海浪一卷一卷地涌上来,把阳光揉成细碎的金片,撒在海面上,整个大海都在闪闪发光。我蹲在沙滩上,用手指蘸着海水在沙滩上画圈,海水凉丝丝的,带着咸咸的气息。后来每次看到蓝色的东西——书包上的蓝色挂饰、文具店的蓝色笔记本、甚至是天空偶尔掠过的蓝色小鸟,那天的海、阳光、海浪声就会一下子涌进脑海,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不止是蓝色,每一种颜色都藏着专属的记忆密码。外婆的厨房是暖黄色的,老式灯泡挂在房梁上,昏黄的光落在灶台的铁锅上,落在挂在墙上的腊肉上,落在外婆揉面的手上。冬天的傍晚,我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厨房角落,看外婆蒸馒头。面团在她手里揉得软软糯糯,放进蒸笼后,不一会儿就冒出白白的热气,把暖黄色的灯光晕得更柔和了。蒸好的馒头带着麦香,咬一口,暖意在舌尖散开,连带着那暖黄色的灯光,都成了童年里最温暖的印记。还有秋天的校园,香樟树的叶子开始变黄,风一吹,金黄的叶子就打着旋儿落下来,铺在操场上,像一层柔软的地毯。我们课间追着落叶跑,脚下踩着“沙沙”的声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片金黄,成了少年时光里最鲜活的注脚。

颜色不仅收纳记忆,更能牵动情绪,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无声语言。心情烦躁时,我总爱去家附近的小公园走走。公园里有一片竹林,竹子是深绿色的,叶片上带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看着就让人心里沉静。站在竹林里,听风吹过竹叶的“簌簌”声,看着那片浓得化不开的绿,像是有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抚平了心里的褶皱。有一次考试失利,我在竹林里待了很久,指尖摩挲着竹子粗糙的表皮,看着阳光透过竹叶洒下的细碎光斑,心里的沮丧慢慢消散——那片绿色,像一个无声的安慰,告诉我们生活总有生机与希望。而在开心的时候,连空气里的颜色都变得明亮起来。生日那天,朋友送了我一束向日葵,花瓣是灿烂的金黄色,花盘朝着阳光,像一个个小太阳。把它们插在客厅的花瓶里,整个屋子都亮堂起来,连走路都忍不住带着笑意——那抹金黄,把快乐放大,让喜悦有了具体的模样。

不同的季节,颜色还会为生活换上不同的衣裳,让日子有了流转的诗意。春天是嫩绿色的,柳树抽出新芽,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连河边的芦苇都裹着一层浅浅的绿,像刚睡醒的孩子,带着懵懂的生机。我总爱蹲在河边看小鱼在水草间游弋,水草是嫩绿色的,随着水流轻轻晃动,小鱼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是春天写给大地的诗。夏天是碧蓝色的,池塘里的荷叶是碧绿的,荷花是粉白的,蜻蜓停在荷叶上,翅膀透明得像玻璃。傍晚时分,坐在池塘边的老槐树下,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荷叶上的水珠折射着光,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连空气里都带着清甜的气息。秋天是金黄色的,稻田里的稻子熟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过,稻浪翻滚,带着丰收的喜悦。果园里的苹果是红彤彤的,梨子是黄澄澄的,农民伯伯的脸上挂着笑容,那颜色里,藏着耕耘后的满足。冬天是纯白色的,雪落在屋顶上、树枝上、田野里,整个世界都变得洁白无瑕。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笑声在雪地里回荡,那片白,干净得像童话。

有人说,生活是一张白纸,而颜色就是我们为它添上的笔墨。可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那些寻常日子里的颜色,不是刻意涂抹的浓墨重彩,而是自然流淌的浅淡笔触。它们藏在早餐时冒着热气的豆浆里(那是乳白色的温暖),藏在傍晚回家时路边亮起的路灯里(那是橘黄色的守候),藏在朋友递过来的一颗糖果里(那是粉红色的甜蜜)。这些颜色,没有那么惊艳,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模样,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滋味,有了温度,有了值得回味的细节。

于寻常色中见天地,见的是记忆里的温暖,是情绪里的波澜,是生活里的诗意。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那些藏在日子里的颜色,早已把生活酿成了一杯醇香的酒,每一口,都带着独有的滋味。而我们,就在这色彩的流转里,慢慢读懂生活,慢慢学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