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读懂了坚持的重量
蝉鸣聒噪的盛夏,我站在羽毛球馆的塑胶场地上,汗水顺着球拍柄滑进掌心。对面的学长一记凌厉扣杀,白色的羽毛球如流星般坠向我的左肩,我狼狈地扑倒在地,球拍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这是我加入校队后的第三十七次失败,场边的队友们渐渐散去,只留下教练无奈的叹息。
"放弃吧,你没有羽毛球天赋。"父亲的话突然在脑海中回响。三个月前,当我颤抖着说出想进校队的梦想时,他把一叠厚厚的奥数习题摔在桌上:"打球能当饭吃吗?"那天夜里,我躲在被子里偷偷翻看林丹的自传,书里那句"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被荧光笔涂得发亮。
第二天清晨五点,我抱着球拍来到操场。露水打湿了运动鞋,我对着墙壁一遍遍练习挥拍。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教学楼顶时,我已经完成了三百次正手击球。掌心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新换的球拍握把缠满胶布,上面的纹路被汗水浸成深色。有次训练崴了脚踝,我单脚跳着去捡球,教练看不下去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我笑着晃了晃缠着绷带的脚踝:"教练,您说过打球就像爬山,最陡的地方才离山顶最近。"
转机出现在秋季联赛。半决赛遇到上次击败我的学长,他的杀球依旧迅猛,但这次我没有退缩。当比分胶着到20平时,我突然想起每天清晨对着墙壁练习的接杀动作,身体比大脑更快做出反应——后撤步、引拍、手腕翻转,羽毛球擦着球网落在对方场地的死角。裁判吹响哨声的那一刻,我瘫坐在地上,看着队友们冲过来把我围住,突然想起第一次拿起球拍时,自己连发球都要练上几十遍。
现在的我依然不是队里最有天赋的选手,但教练总在新生面前提起我:"你们看小林,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坚持的另一个名字。"父亲也不再反对我打球,上周他来观看比赛,结束后默默递给我一瓶水,瓶身上贴着张便签:"爸爸为你骄傲。"
夕阳把操场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握紧手中的球拍走向球场。远处传来队友们的笑声,白色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我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每当想起那些独自练习的清晨,心里就充满力量。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把"不可能"三个字,熬成"我可以"的过程。就像羽毛球在空中不会一直飞翔,但只要奋力挥拍,就能一次又一次抵达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