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陌生的亲人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十五岁的小民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在废墟间踉跄前行。这个被父母用生命托付给他的孩子,从此有了新的名字——小共。两个本无血缘的少年,在战火中结成了最亲密的羁绊,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走向了最残酷的结局。
初春的清晨,小民背着竹篓上山采药,小共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他们用野菜煮汤时,小共会把最嫩的菜心夹给哥哥;寒冬腊月,小民把唯一的棉被裹住弟弟,自己蜷缩在灶台边取暖。十五岁的小民既是兄长又是父亲,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当其他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这对兄弟已经在废墟里学会了互相取暖。
十年光阴流转,当年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挺拔少年。小共总爱缠着哥哥讲战场上的故事,小民却总是沉默地摩挲着那枚生锈的弹壳。直到某天,山外来了一群穿军装的人,他们给小共带来了崭新的制服和闪亮的徽章。小共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他不知道这身军装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信仰与选择。
"哥,我要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穿上军装的小共这样说着,却渐渐不再回家。小民发现弟弟开始偷偷阅读禁书,屋后的老槐树下埋着他藏起来的传单。当小共带着人马来搜查进步青年时,小民终于看清了他胸前的红星——那是与自己胸前青天白日徽章的完全对立的符号。
那个雨夜格外漫长。小共带着同志们转移时,与追捕的队伍在山谷狭路相逢。举着火把的士兵们中间,站着面色苍白的小民。雨水顺着他的枪管往下淌,打湿了缝补过无数次的衣襟。"放下武器!"小民的声音在颤抖。小共看着哥哥扣动扳机的手指,突然想起那个黑暗中总是拉起自己小手的那个少年。
枪声响起时,小共的子弹穿透了小民的肩膀。这不是他第一次握枪,却是第一次对准最亲的人。小民倒下时,从怀里掉出一本泛黄的《新青年》,书页间夹着他们小时候一起摘的干槐花。小共跪在泥水里抱起哥哥,就像当年那个从废墟里抱起那个还是婴儿时期的他的少年,只是这次,他不再是被抱起的那一个了。
山风掠过空荡荡的军装,吹散了槐花的香气。小共站在哥哥的坟前,把红星别在墓碑上。他终于明白,有些亲情像冬日的炉火,能温暖岁月;有些羁绊却如锋利的双刃剑,既割伤敌人,也刺痛自己。当信仰与血脉站在天平两端,最痛的抉择往往来自最深的爱。
多年后,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小共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小民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如果道路注定要分岔,我宁愿把子弹射向天空。"合上日记本,老人望向窗外盛开的槐花,恍惚间又看见两个少年在春光里奔跑,他们的笑声穿过时空,永远定格在战争最残酷的温柔里。
(无不良引导。中小学生适合阅读。审核大大求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