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5
书店那次戏剧性的重逢,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晚照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但高中的现实,很快将这涟漪压了下去。他们依然在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作息和朋友圈,偶尔在走廊或操场擦肩,会互相点头致意,苏念的嘴角会牵起那个他熟悉的、极淡的笑意,但也就仅此而已了。那场碰撞,仿佛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生活的主旋律依旧是永无止境的学习、考试和排名。
林晚照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初中的那种被理解的默契似乎成了遥远的绝响,周围的新同学要么是埋头苦读的“卷王”,要么是兴趣迥异的同龄人,没人再对他那套“脑内剧场”感兴趣,甚至没人知道他曾有个“林导演”的外号。他像一座孤岛,在名为“高中”的茫茫大海上漂浮。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学校为了筹备校庆,要求各班出节目。林晚照所在的理科重点班,一群学霸面面相觑,文艺细胞实在匮乏。不知是谁,大概是听说过他初中时的“怪癖”,半开玩笑地提议:“让林晚照想个剧本呗,他不是爱‘看剧’吗?”
在一片起哄和“死马当活马医”的氛围中,林晚照被推到了这个尴尬的位置上。他本想拒绝,但内心深处,某种沉寂已久的东西被轻轻触动了。他想起苏念曾是他的“联合编剧”。
鬼使神差地,晚自习后,他拿着一个潦草的剧本构思,在教学楼下的路灯旁拦住了正准备回家的苏念。
“那个……苏念,”他有些局促,手里的稿纸被捏得发皱,“我们班要排校庆节目,我写了个本子,想……想请你帮忙看看。”
苏念停下脚步,有些讶异地接过那几页纸。路灯昏黄的光线勾勒着她专注的侧脸。她快速地浏览着,那是一个将元素周期表拟人化,演绎一场“化学王国风云”的荒诞短剧构思,里面充满了林晚照式的奇思妙想和隐藏的学科知识点。
看着看着,她嘴角的笑意加深了。她抬起头,眼神亮晶晶的:“‘惰性气体家族扮演与世无争的隐士’,这个设定很有趣。不过,这里‘氧化还原反应’的冲突可以更明显一点,像一场宫廷政变。”
就这一句话,林晚照感觉那座孤岛,瞬间看到了大陆的轮廓。
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剧本。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陈烁,坐在林晚照后排的男生,是个物理竞赛狂人,脑回路清奇,常常能提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舞台特效方案,比如用磁悬浮原理让“皇冠”凭空飘起,虽然最终因为技术难度和预算(为零)而作罢,但他的加入带来了天马行空的科技感。
另一个是沈雨薇,苏念的同桌,一个看起来文文静静,却写得一手好文章、画得一手好板报的女生。她负责将林晚照跳跃的思维和苏念的逻辑梳理成流畅的台词,并包办了所有的海报和道具设计。
四个原本并无交集的人,因为一个荒诞的短剧,凑在了一起。排练场选在了放学后空无一人的阶梯教室。那里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充满了粉笔灰、欢笑声和思维的碰撞。
林晚照第一次发现,学习之外的世界可以如此广阔。陈烁会一边调试一个用废旧纸箱和手电筒做的“闪电发生器”,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电磁感应;沈雨薇会在画背景板的间隙,分享她读到的冷门诗词;而苏念,依然是那个最可靠的“定海神针”,总能在他想法过于飞腾时,用几句精准的分析将他拉回现实,也能在陈烁和沈雨薇争论不休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
他们不仅仅是在排一个节目。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解读那些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也是在用共同的努力,构建一段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林晚照的“脑内剧场”从未如此热闹过,他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独的导演,而是一个拥有了最佳编剧、特效师和艺术总监的创作团队核心。
校庆汇演那天,他们的《化学王国风云录》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那些巧妙融入的知识点让老师们颔首微笑,而那些荒诞搞笑的桥段和略显稚嫩却充满真诚的表演,则赢得了台下同学们最热烈的掌声。
站在舞台上谢幕的那一刻,灯光刺眼,掌声如潮,林晚照侧过头,看到身边站着的苏念、陈烁和沈雨薇,他们脸上都带着汗水和兴奋的红晕。他忽然明白了,这场为了应付差事而开始的“冒险”,真正的收获,并非那座微不足道的“最佳创意奖”奖杯,而是眼前这些,可以一起笑、一起闹、一起为了一个看似不靠谱的目标而拼尽全力的伙伴。
高中生活依然艰苦,题海依旧无边,但从此以后,林晚照的“片场”不再冷清。他的高中连续剧,因为有了这些重要的“主演”和“制作团队”,终于变得色彩斑斓,充满了值得期待的情节。他们的冒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