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13
高考结束后的夏天,像一卷被无限拉长的电影胶片,每一格都浸透着阳光、蝉鸣和前所未有的自由气息。那种从骨髓里透出来的、绷了整整三年的紧张感,如同退潮般缓缓消散,留下一种近乎失重的轻盈。
最初的几天,林晚照践行了陈烁的提议,结结实实地睡了几个昏天黑地,仿佛要把过去三年欠下的觉一次性补回来。醒来时,窗外往往是下午三四点的光景,阳光斜斜地打在书桌上那堆已然成为历史遗迹的复习资料上,泛起一层金色的灰尘。他躺在床上有好几分钟的恍惚,才真切地意识到,真的不用再赶着去上晚自习了。
他和苏念的“约会”,也终于从图书馆、教室、模型店,转移到了更广阔的地方。他们去看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科幻电影,在漆黑的影院里,林晚照习惯性地在脑中分析着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直到苏念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低声说:“林导演,今天休假。”他才哑然失笑,放松下来,纯粹地去享受光与影的盛宴。
他们去了市博物馆,在冷气充足的展厅里慢慢踱步,对着千年前的陶俑和青铜器发呆。林晚照会指着某个陶俑夸张的表情,小声对苏念说:“看这个表情,像不像陈烁被物理题难住的时候?”苏念忍俊不禁,轻轻点头,眼神里流转着轻松的笑意。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漫无目的地压马路,沿着林荫道一直走,穿过老城区布满爬山虎的墙壁,在护城河边的长椅上分享一副耳机,听一些轻快的、与学习无关的音乐。他们聊很多琐碎的事情,童年的趣事,看过的闲书,甚至对大学寝室生活的猜测和一点点不安。话题天马行空,不再围绕着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林晚照发现,抛开“学霸”光环的苏念,有着更为细腻的感知和偶尔冒出的、带着点冷幽默的俏皮话。
当然,也少不了和陈烁、沈雨薇的聚会。四个人一起去吃了顿酣畅淋漓的火锅,辣得陈烁满头大汗,直呼过瘾。他们去了几次模型店,终于合力完成了那个搁置已久的维多利亚风格火车站模型,看着微缩的站台、信号灯和等待的小人,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老爷爷难得地露出了赞许的目光,递给他们四罐冰镇汽水。
查分数那天,气氛不可避免地重新变得有些凝滞。前一天晚上,林晚照罕见地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各种可能的数字。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收到了苏念发来的消息,只有一个简单的太阳表情。
他握着手机,深吸一口气,登录了系统。当那个数字跳入眼帘时,他怔了好几秒——一个比他预估要好得多的成绩。巨大的喜悦如同海浪般拍打过来,他几乎是立刻给苏念拨去了电话。
电话几乎是秒接。
“怎么样?”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比想象的好。”林晚照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你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苏念带着笑意的、平静的声音:“我也还不错。”
他们没有追问彼此具体的分数,一种更深的默契在无声中流淌。重要的是,他们都平稳地越过了这道关卡,没有辜负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也没有辜负彼此的支持。
填报志愿成了这个夏天最后一件,也是最重要的大事。林晚照和苏念坐在他家客厅的地板上,周围摊满了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微尘。
林晚照的分数足够他选择国内顶尖的几所高校,而他内心倾向于影视传媒或文学相关的专业。苏念的分数更加亮眼,几乎可以任意挑选学校和专业,她理性地分析着不同学校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实力和未来发展。
空气里有一种微妙的张力。未来像一条即将分叉的河流,他们站在岸边,手握选择的权利,却也面临着分离的可能。
林晚照看着苏念低垂的、专注的侧脸,看着她无意识地用笔尖轻轻点着“应用物理”的专业介绍,他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他伸出手,覆盖在她握着笔的手上。
苏念抬起头,看向他。
“苏念,”林晚照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我们……报同一个城市吧。”
不是同一所学校,也不是同一个专业。他尊重她也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但他希望,那座陌生的城市里,能有彼此熟悉的身影。希望能在周末的时候,像现在这样轻易地见到面,能一起探索新的街道,能在他对着晦涩的影视理论头疼时,依然有她的“算法”可以求助;能在她埋首于实验室数据时,他能带去一杯热咖啡和一个不着边际的、能让她放松的“剧本”构思。
苏念看着他,眼睛像被点亮的星辰。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手握住了他的手,指尖微微用力。然后,她拿起另外一份招生简章,翻到一座以综合性大学和浓厚人文气息著称的城市的介绍页,那里既有全国排名靠前的物理系,也有声誉卓著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她的指尖在那座城市的名字上轻轻划过,然后,抬起头,对他露出了一个清浅而坚定的笑容。
“好。”
阳光正好,满室生辉。窗外的蝉鸣声仿佛也变得悦耳动听起来。那个关于未来的、曾有些模糊的剧本,在这一刻,被他们共同写下了清晰而充满希望的下一幕标题——同城,不同校,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