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流露
跨越时光的修补
我家巷口有个修鞋摊,摊主是位姓陈的老人。自我有记忆起,他就在那棵老槐树下,守着那份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营生。那是一个极其简陋的摊子: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挂满各种皮料和工具,一只小马扎,还有一台被踩得发亮的补鞋机。陈爷爷总是埋着头,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捏着钢针,在鞋底上来回穿梭。
童年的我,常常蹲在旁边看他工作。他粗糙的手指像是有魔法,开裂的鞋底经他缝合,变得比原来还要结实;掉跟的皮鞋在他敲敲打打下重获新生。那时我觉得,他能修好世上所有的鞋。偶尔,他会从铁盒里摸出一颗水果糖给我,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微弱的光,一如他眼底的温和。
不知从何时起,他的生意越来越清淡。人们不再修补旧物,而是热衷于购买新鞋。名牌运动鞋、时尚皮鞋,旧了便扔,坏了即弃。“修鞋的钱都快能买双新的了”,这是我最常听到的话。陈爷爷的摊前日渐冷清,有时一整天也等不来一单生意。但他依然准时出摊,将工具一件件擦拭得锃亮,然后坐在那里,望着空荡荡的巷口。
一个秋日的午后,母亲让我去修她的旧皮鞋。我走到摊前,陈爷爷正捧着一只开裂的皮鞋发呆。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被落寞取代。“现在很少有人来修鞋了。”他轻声说,像在自言自语。我注意到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划痕,那是六十多年职业生涯刻下的印记。
他接过皮鞋,仔细端详,然后开始工作。每一个动作都极其专注,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锥子穿孔,麻线穿梭,剪刀修剪......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古老的仪式感。我忽然问:“陈爷爷,现在都没人修鞋了,您为什么还要天天出摊?”
他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没有抬头:“孩子,有些东西坏了,是该换新的。但有些东西,修一修还能用。”他举起手里的皮鞋,“你看,这鞋皮的质地多好,现在买不到这样的料子了。它陪你妈走过那么多路,是有感情的。”
他继续道:“我修的不是鞋,是时光。”
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是啊,在这个崇尚弃旧迎新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记得“修补”的意义?我们扔掉的不仅是一双旧鞋,更是一段记忆、一份情感、一种惜物知福的生活哲学。
夕阳西下,我拿着修好的鞋往回走。鞋底针脚细密整齐,比机器扎的还要结实。回头望去,陈爷爷正在收拾工具,佝偻的身影被落日余晖拉得很长很长。他和他坚守的修鞋摊,像一座时代的孤岛,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固执地存在着。
后来我才明白,陈爷爷修补的何止是鞋?他是在用一针一线,修补这个过快时代遗忘的温度;是在用最后的坚守,守护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那双修补过的鞋,母亲又穿了很多年。每次看到鞋面上细密的针脚,我都会想起那个秋天的午后,想起陈爷爷说的话。
有些东西,确实旧了就该换新的。但总有些东西,值得用心修补,妥善珍藏。就像时光里的温情,就像记忆中的美好,就像老手艺人那份不变的匠心。它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显得如此珍贵,如此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