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15
大学第一个学期的尾声,裹挟着北方的初雪和南方的湿冷,悄然降临。距离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拉近四人的关系,反而像无声渗入缝隙的水,慢慢冻结、膨胀,最终在某个脆弱的节点,迸发出裂痕。
矛盾最初只是群聊里几句无关痛痒的错过。
沈雨薇在B市美院,兴致勃勃地分享她入围了一个全国性的新媒体艺术展,发来她创作的、充满抽象符号和尖锐色彩的动态影像链接。那是她耗费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是对传统绘画框架的突破。
群里安静了几分钟。
陈烁在A大机械系,被工程制图和金工实习折磨得焦头烂额,他随手点开,只看了一眼那快速闪烁、意义不明的画面,便回了一句:“这啥玩意儿?看得我眼晕。比咱们高中拼的模型复杂多了,搞不懂。”后面跟了个呲牙笑的表情,一如他高中时那般直率,甚至有些口无遮拦。
沈雨薇那边显示“正在输入…”了很久,最终只回了一个简单的“哦”。
另一边,林晚照在C大的文学院,沉浸在伯格曼的电影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偶尔在群里感叹一句“语言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或者分享一段自己写的、充满意象和内心独白的剧本片段。
苏念在D大物理系,日程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基础物理实验填满,她看到林晚照那些情绪丰沛、却缺乏明确逻辑链条的文字,会下意识地从理性角度分析,回复道:“这段独白里人物的动机不够清晰,情绪转折缺乏铺垫,建议参考一下经典的‘刺激-反应’模型。”
林晚照看着屏幕上那条冷静的“建议”,仿佛看到了实验报告上的批注,刚刚涌起的创作热情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他沉默地关掉了对话框。
裂痕在寒假的一次小型聚会中彻底爆发。
四个人好不容易约在老家那家熟悉的模型店见面。初始的寒暄还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但话题很快就在各自迥异的轨道上脱缰。
陈烁喋喋不休地抱怨着他们那个“变态”的导师和永远画不完的零件图,沈雨薇尝试着聊起她在艺术展上遇到的先锋艺术家和观念冲击,陈烁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打断:“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有啥用?能当饭吃吗?还不如我们做个机器人实在。”
沈雨薇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陈烁,在你眼里,是不是只有螺丝螺母才有价值?”
“我不是那个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沈雨薇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根本不懂我在做什么,也从来没想过要懂!”
另一边,林晚照和苏念的气氛也同样凝滞。林晚照兴奋地谈起他正在策划的一个微电影,讲述一个少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带着文青特有的敏感和矫情。苏念听着,习惯性地开始分析:“你这个主角的困境设定不够普适,目标观众是哪些群体?拍摄预算和周期有规划吗?这种题材的市场反响数据我看过,可能不太乐观……”
“苏念!”林晚照终于忍不住了,打断了她,“我不是在写商业计划书!我在谈创作,谈感受!你能不能不要总是用你那套物理公式来解构一切?”
苏念愣住了,她看着林晚照脸上显而易见的烦躁和失望,一种被误解的委屈和惯有的冷静交织在一起,让她的话语也带上了锋利的边缘:“我只是在帮你理清思路,避免你走弯路。如果连基本的逻辑和规划都没有,所谓的创作不过是空中楼阁。”
“又是逻辑!你的世界里就只有逻辑吗?”林晚照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感情呢?直觉呢?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的东西呢?是不是在你眼里,我这些‘无用’的感慨,都比不上你一道完美的物理题?”
“你简直不可理喻!”苏念豁然起身,脸色煞白。
模型店里瞬间安静下来。老爷爷早已回避到了里间,只剩下四个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窗外模糊的车流声。
陈烁看着争吵的林晚照和苏念,又看了看身边眼圈泛红、别过脸去的沈雨薇,一股莫名的烦躁也涌了上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吵什么吵!好不容易聚一次,有意思吗?!”
“没意思!”沈雨薇猛地转过头,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当然没意思!你们男的都一样!一个满脑子钢铁,一个满脑子数据!根本不懂我们在想什么!”
“我们不懂?”陈烁也火了,“是你们变得让我们看不懂了!画些谁也看不懂的画,写些矫情得要死的文字!以前我们不是这样的!”
“以前是以前!”林晚照低吼道,目光扫过陈烁,又落在苏念身上,“我们都变了!不是吗?”
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穿了所有试图维持的表面和平。是啊,他们都变了。在不同的城市,浸染在不同的学科思维里,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曾经紧密依偎的枝叶,如今伸向了截然不同的天空。
激烈的争吵持续了不到十分钟,却耗尽了所有人积攒的热情。最终,沈雨薇第一个抓起包,冲出了模型店。陈烁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看了剩下的两人一眼,也大步追了出去。
店里只剩下林晚照和苏念。空气中还弥漫着硝烟和模型漆料混合的刺鼻气味。
苏念站在原地,胸口微微起伏,她看着林晚照,眼神里有受伤,有困惑,还有一种深深的疲惫。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拿起自己的外套,轻声说:“我先回去了。”
林晚照没有挽留,他像一尊雕塑般站在原地,听着她的脚步声消失在门口。
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无声地落在灰扑扑的街道上。模型店里,那艘曾经象征着他们友谊和梦想的“同舟号”星际飞船,静静陈列在柜中,幽蓝的灯光依旧亮着,却再也照不亮这满室的狼藉与冰冷。
他们的第一次大学重聚,不欢而散。曾经坚不可摧的四人堡垒,在大学这个小小的社会试炼场上,出现了第一道清晰而深刻的裂痕。原来,比物理距离更遥远的,是心灵上悄然产生的、名为“成长”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