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与琴弦

一年级作文 作者:是人类

琴房在书院最深的院子里,青砖墁地,终年潮润。因此,墙角、琴案腿,乃至那具楠木琴箱的背面,都生着一层薄薄的苔衣。空气里总是浮着一种清冷又陈旧的气味,是木头、漆器与岁月调和出的静默。

教琴的程先生,便像是这静默里长出的一尊人像。他授课时话极少,常常只是示范一遍,便将琴轻轻推过来,自己则踱到窗边,望着院中那棵老腊梅出神。他的手指枯瘦,按在弦上时,却不像是用力,倒像是从弦上自然地生长出来,成了琴的一部分。那琴音也因此不像是“弹”出来的,而是从幽深的寂静里自己“渗”出来的,圆润、苍古,不带一丝火气。

我们这些少年,指关节是硬的,心是浮的。手下流出的声音,总免不了带着挣扎的痕迹,像钝刀在竹片上刮擦。程先生听着,并不责备,只是偶尔走回来,用他冰凉的手指,将我们的手腕轻轻按下去半分,说一句:“弦是活的,你的力,要透过甲,沉到肉里,再‘喂’给它。” “喂”这个字,他说得极轻,仿佛声音大了,便会惊扰了弦上栖息的魂灵。

我总是不解的。力便是力,如何能“喂”?我只见得他手下流出的《幽兰》,如何在这潮润的空气中舒卷开合,那清冷的芬芳,几乎能嗅得到。而我手下,却只有一连串正确却僵硬的音符。

转折发生在一个极其安静的午后。夏雨初歇,蝉声未起,琴房的窗大开着,腊梅的叶子被洗得油亮。我独自练习一支古曲,弹到一段疾速的轮指,心气一浮,手指便绊在了一起,发出一个破碎的杂音。

我懊恼地停下手,琴房里霎时只剩下屋檐滴水的声音,嗒,嗒,像是寂静的心跳。也就在那时,我无意间瞥见了程先生常站的那扇窗下的砖缝。

那砖缝里,有一线极细弱的青苔,正因了雨水的浸润,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惊心动魄的碧意。它那么柔,那么软,仿佛一口气就能吹散。可它的根,却牢牢地、耐心地,扎在坚硬的砖石缝隙之间,吮吸着这琴房里百年来无尽的寂寞与潮气,沉默地生长着。

我忽然像是被什么击中了。

我再次将手放上琴弦。这一次,我不再想着如何去“弹奏”,如何去“驾驭”。我想着那线青苔,如何与这坚硬的世界相处。我将全身的意念,都沉到指尖那一点微小的触感上,去感受弦的振动,感受它像植物的根系,反向蔓延到我的臂膀,我的心脏。我的力,不再是砸向弦的,而是像水滴渗入苔衣,像月光漫过石阶,缓缓地、无声地“喂”给了它。

一串音符流泻而出。它们依旧生涩,却不再僵硬。那声音里,第一次有了湿润的意蕴,有了幽暗的光泽。它们不再是与这寂静对抗的异响,而是从这片百年寂静中,自然生长出的、笨拙的枝叶。

程先生不知何时已站在我身后,他依旧沉默着。但我看见,他望着我的眼中,那惯常的古井无波里,仿佛被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漾开了一圈极浅极淡的、几乎是看不见的涟漪。

返回列表

上一篇: 僧袍与篮球

下一篇:念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