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小传

初一作文 作者:用户829487

1998年的夏天,好像比往后任何一个夏天都要长。蝉鸣从老槐树的枝桠里溢出来,裹着柏油路面被晒化的黏腻气息,钻进巷尾那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里时,李砚刚满三岁,正坐在铺着粗布床单的木床上,把母亲织了一半的毛线球往自己脚边滚。

小屋是租来的,墙皮已经卷了边,露出里面发黄的砖面,父亲用旧报纸裁成整齐的方块,一层层糊上去,倒也遮了些斑驳。靠门的地方摆着一张掉漆的八仙桌,桌角缺了一块,是去年搬家时磕的,母亲找了块红布缝了个小补丁,垫在桌角底下,既防滑,又显得不那么难看。桌上面永远放着一个白瓷碗,碗沿有一道细细的裂痕,里面盛着凉白开,是给早出晚归的父亲准备的——父亲在建材市场帮人搬瓷砖,天不亮就出门,傍晚回来时,衣服能拧出半盆汗,喝凉白开的声音总是“咕咚咕咚”的,像小牛喝水。

李砚那时候还不懂“辛苦”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每天早上醒来,身边的被窝总是凉的,母亲已经在厨房忙活了。厨房其实就是阳台隔出来的一小块地方,支着一个煤炉,母亲蹲在煤炉前,用蒲扇扇着风,火苗“噼啪”地跳,锅里的玉米糊冒着热气,香味飘满整个小屋。李砚会光着脚跑过去,抱住母亲的腿,仰着头问:“娘,爹什么时候回来呀?”母亲总会放下蒲扇,摸了摸他的头,手上带着煤炉的温度,还有玉米糊的甜香:“等砚砚吃完早饭,去巷口跟小朋友玩,爹就回来了。”

巷口的小朋友不多,就四五个,都是附近租房子的人家的孩子。最大的是王虎,比李砚大两岁,长得虎头虎脑,总带着大家在槐树下玩“捉迷藏”。李砚那时候个子矮,跑不快,每次都躲在槐树的树洞里,树洞不大,刚好能装下他小小的身子,他把耳朵贴在树干上,能听见外面王虎喊“李砚,你出来吧,我看见你啦”,却偏偏不吭声,直到王虎急得跺脚,他才“咯咯”笑着钻出来,脸上还沾着槐树的碎屑。

有一次,王虎带了一颗水果糖,是橘子味的,糖纸亮晶晶的,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眼晕。几个小朋友围着王虎,眼睛都盯着那颗糖,王虎故意把糖举得高高的,说:“谁能爬上槐树,我就把糖给谁。”槐树不算粗,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高。王虎先试了试,爬了两下就滑了下来,摔在草地上,也不疼,爬起来接着笑。其他小朋友也都试了,要么爬不上去,要么爬了一半就吓得喊“娘”。

轮到李砚的时候,他仰着头看了看槐树,又看了看那颗糖,心里痒痒的。他学着王虎的样子,双手抱住树干,双脚蹬着树皮往上爬,刚爬了一手臂高,就觉得手心发疼,树皮上的小刺扎进了肉里,他想往下滑,却又想起母亲说过,“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他咬着牙,一点点往上挪,脚没踩稳,一下子滑了下来,膝盖磕在石头上,疼得他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王虎赶紧跑过来,蹲在他身边,把那颗糖递了过来:“李砚,别哭了,糖给你。”李砚擦了擦眼泪,看着膝盖上渗出来的小红点,摇了摇头:“我不要,我没爬上去。”这时候,母亲正好来喊他回家吃饭,看见他膝盖上的伤,赶紧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轻轻擦了擦,又吹了吹:“傻孩子,爬不上来就爬不上来,怎么还把自己弄伤了?”李砚拉着母亲的手,小声说:“娘,我想拿到糖,给你吃。”母亲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把他抱起来,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娘不吃,砚砚吃,砚砚乖。”

那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巷子里的雪积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咯吱咯吱”响。父亲那天没去上班,因为建材市场放假了,他难得在家,就带着李砚在巷口堆雪人。父亲用手滚了两个大雪球,一个大的当身子,一个小的当头,李砚就负责找“零件”——他从家里拿来母亲缝衣服的黑纽扣,当雪人的眼睛;又找了一根胡萝卜,当雪人的鼻子;还把父亲的旧帽子戴在了雪人头上,把母亲的红围巾围在了雪人脖子上。雪人堆好的时候,太阳刚好出来,照在雪地上,亮得人睁不开眼,李砚拉着父亲的手,围着雪人跑,嘴里喊着:“爹,你看,雪人笑啦!”父亲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用胡茬蹭了蹭他的脸,有点扎,却很暖和:“砚砚喜欢,爹以后常陪你堆雪人。”

可父亲的“以后”,总是被“工作”占满了。李砚五岁那年,母亲找了一份在纺织厂缝扣子的活,每天要坐八个小时,手指都被针扎得密密麻麻的小窟窿。那时候,李砚已经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了,每天放学回家,母亲还没下班,他就坐在八仙桌前,拿着母亲给买的铅笔,在旧报纸上画画。他画的最多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父亲背着一个大大的袋子,袋子里装着瓷砖;母亲坐在缝纫机前,手里拿着针线;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他,拉着父亲和母亲的手。

有一天,母亲下班回来,看见李砚画的画,拿起来看了很久,眼泪滴在报纸上,晕开了铅笔的痕迹。母亲把李砚抱在怀里,说:“砚砚,娘以后不加班了,娘陪你画画。”李砚趴在母亲的怀里,闻着母亲身上淡淡的棉线味,点了点头。可没过几天,母亲还是加班到很晚,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新的铅笔盒,是蓝色的,上面印着一只小鸭子。母亲把铅笔盒递给李砚:“砚砚,你看,这是娘给你买的,以后你就用这个装铅笔。”李砚接过铅笔盒,打开又关上,关上又打开,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早上,特意把铅笔盒放在书包最显眼的地方,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

李砚七岁那年,该上小学了。报名那天,父亲特意请了假,带着他去学校。学校离巷子不远,走路要二十分钟,父亲牵着他的手,走得很慢,一路上跟他说:“砚砚,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好好相处,要好好学习,以后考大学,就不用像爹和娘这样辛苦了。”李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想着,要是能每天都跟父亲一起走这条路,就好了。

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是张老师,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花白,却总是笑眯眯的。张老师第一次见李砚,就喜欢上了这个安静又懂事的孩子——别的小朋友刚到学校,都哭着喊着要找娘,只有李砚,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拿出母亲给买的课本,一页一页地翻着,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字,却看得很认真。

有一次,张老师让大家写自己的梦想,别的小朋友写“想当科学家”“想当医生”“想当警察”,只有李砚,在本子上写:“我想当一个能陪在爹和娘身边的人,让爹不用再搬瓷砖,让娘不用再缝扣子。”张老师看了他的本子,找他谈话,问他:“砚砚,你知道怎么才能让爹和娘不那么辛苦吗?”李砚摇摇头,张老师摸了摸他的头,说:“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有了本事,才能让爹和娘过上好日子,到时候,你就能天天陪在他们身边了。”从那以后,李砚学习更认真了,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黑板,生怕错过老师说的每一个字;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写完,再帮母亲择菜、扫地,等父亲回来,就把当天学的知识跟父亲讲一遍,虽然有些地方讲得不清楚,父亲却总是听得很认真,还会夸他:“砚砚真棒,比爹有文化。”

李砚九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父亲在搬瓷砖的时候,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腿摔骨折了,住进了医院。那天下午,李砚正在上课,母亲突然跑到学校,眼睛红红的,拉着他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李砚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腿上打着厚厚的石膏,脸色苍白,看见他进来,勉强笑了笑:“砚砚,别害怕,爹没事。”李砚跑过去,趴在病床边,握住父亲的手,父亲的手很凉,他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爹,你疼不疼?你快点好起来,我再也不跟你要玩具了,也不跟你要好吃的了。”父亲摸了摸他的头,说:“傻孩子,爹不疼,爹很快就好起来,还陪你堆雪人。”

父亲住院的那段时间,母亲每天要去医院照顾父亲,还要去纺织厂上班,忙得脚不沾地。李砚就自己在家做饭——他会煮面条,虽然煮得有点糊,还忘了放盐,却还是端到医院给父亲和母亲吃。母亲吃着面条,眼泪掉在碗里,李砚说:“娘,对不起,我煮得不好吃。”母亲摇摇头,说:“好吃,娘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条。”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钱。母亲不得不每天加班到深夜,手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