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43
那个关于长期出差的议题,像一片悬而未决的云,短暂地投下阴影后,便飘向了视野的远方。生活很快被更紧迫的现实填满。林晚照手头的项目进入了关键的攻坚阶段,接连不断的会议、修改、客户沟通让他分身乏术。苏念也迎来了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她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一篇论文,被一个顶级的物理学期刊接收了。
消息传来的那天晚上,苏念罕见地没有立刻埋首书堆或实验室。她提前回了家,甚至比林晚照还早。当林晚照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推开家门时,意外地闻到了食物的香气。餐桌上摆着几道看起来卖相普通的家常菜,明显是苏念的手笔——味道或许中规中矩,但摆盘带着一种奇异的、力求对称的工整。
“回来了?”苏念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脸上带着一种林晚照从未见过的、混合着疲惫与亢奋的光彩。
“今天怎么这么早?”林晚照放下公文包,有些诧异。
苏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他面前,深吸了一口气,才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极力压抑的颤抖:“论文,接受了。”
林晚照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巨大的喜悦瞬间冲散了他满身的疲惫。他知道这篇论文对她意味着什么,那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推倒重来,是她在自己选择的艰深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太好了!苏念!恭喜!”他由衷地为她高兴,下意识地想给她一个拥抱,手抬到一半,却又顿住了。他们之间,似乎还没有形成这种习惯。
苏念似乎也注意到了他停顿的动作,她微微侧过身,指向餐桌,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只是语速比平时稍快:“我试着做了几个菜。数据……可能不稳定,需要实际品尝验证。”
那顿饭吃得有些安静,但气氛却不同于往常。林晚照能感觉到苏念平静外表下涌动的激流。她偶尔会停下筷子,眼神放空,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仿佛还沉浸在巨大的成功喜悦中。林晚照没有打扰她,只是默默地给她夹菜,心里充满了为她骄傲的情绪。
饭后,两人一起收拾碗筷。水流声中,苏念忽然低声说:“谢谢。”
林晚照不解:“谢什么?”
“谢谢你……没有在我最焦头烂额的时候,问我还关不关心你出差的事。”她看着水池里的泡沫,声音很轻。
林晚照动作一顿。他没想到她会提起这个,更没想到她会记得。他笑了笑,用沾满泡沫的手肘轻轻碰了碰她:“一码归一码。你的大事更重要。”
这一刻,林晚照忽然明白了他们之间那种独特的相处之道。没有时时刻刻的黏腻,没有斤斤计较的付出与回报。他们像是航行在两片相邻海域的船,各自应对着不同的风浪,但船上的灯光始终为对方亮着,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坐标,或者仅仅是告诉对方——我在这里。
几天后,苏念需要前往另一个城市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报告。这是她第一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场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出发前一晚,林晚照发现她在书房里反复检查PPT,对着空气练习演讲,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蜷缩。
他给她倒了杯温水,放在桌上,没有说什么“别紧张”之类的空话,只是说:“逻辑是你最强大的武器。把你想表达的,清晰地传递出去就好。”
苏念接过水杯,指尖冰凉。她抬头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眼神里的不安似乎消散了一些。
会议进行的那几天,林晚照虽然工作繁忙,但总会抽空看一下会议官网的日程安排。轮到苏念报告的那个下午,他特意找了个安静的会议室,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屏幕上,苏念穿着合身的西装套裙,站在巨大的投影前,神情冷静,语速平稳,逻辑清晰地阐述着她的研究。聚光灯下,她整个人仿佛在发光,那种基于深厚学识的自信,让她看起来如此耀眼。
林晚照看着屏幕上那个侃侃而谈、应对自如的苏念,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帮忙别开头发的女孩,而是在自己领域里闪闪发光的学者。
报告结束后,他立刻给她发了一条消息:“讲得很棒,清晰有力。”
过了一会儿,苏念回复了,只有两个字:“顺利。” 后面跟了一个她几乎从不使用的、小小的笑脸表情。
那一刻,林晚照觉得,所有的等待、所有的磨合、所有看似平淡的日常,都拥有了意义。他们都在各自的航道上努力前行,变得更好,更强大。而这种“更好”,并非为了对方,却奇异地让他们之间的联结更加牢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走出多远,身后始终有一个懂得彼此价值、能为彼此由衷喝彩的港湾。
生活的模型依旧在搭建中,零件繁多,结构复杂。但他们都已明白,重要的不是最终成品是否完美无瑕,而是在这个共同构筑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另一个独立的、不同的灵魂协同工作,如何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成为对方生命中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存在。前路尚远,但同舟共济,便无惧风雨。